阿克羅達

阿克羅達梵文:अकोध)字面意思是“擺脫憤怒”。[1]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美德印度哲學印度道德.[2]

詞源

阿克羅達是梵語前綴之間的融合詞一個梵文:अ; “沒有”,“ non”)和術語克羅達梵文:क; “憤怒”),[3]意思是“沒有憤怒”。一個相關的詞是阿克羅達梵文:अकोध),這也意味著“沒有憤怒”。[1]

討論

阿克羅達被認為是美德和理想的道德價值印度教。當有生氣的原因,但即使如此憤怒,是非垂體器或阿克羅達.[4]沒有憤怒(阿克羅達)意味著即使受到侮辱,遭到侮辱或挑釁,也保持冷靜。阿克羅達並不意味著沒有憤怒的原因,這意味著儘管情況下,也不會生氣並保持均勻,平靜的脾氣。[5]

克羅達(“憤怒”)由於某種慾望的障礙而導致過度的精神動盪。這是質量的表現塔瑪斯(黑暗,消極,破壞性),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6]相反的克羅達阿克羅達,這是一個富有成效,積極和建設性的狀態。

Bhawuk指出阿克羅達對於任何和平過程都是必要的。和平與幸福是一種滿足的狀態(Santustah),沒有惡意或嫉妒(advestah),沒有憤怒(阿克羅達),沒有暴力(阿希姆薩)。[7]依靠阿克羅達,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寧靜的環境,一種理性的生活原則,並且因為它是受愛的啟發的道德美德。[8]

文學

根據吠陀賢哲,當工作類似於Yajna(敬拜儀式),這項工作的效果已轉變為Apurva也就是說,它變成了獨特的,前所未有的和授權的東西。相反,憤怒的原因導致對與錯與美德和惡習之間失去歧視。當歧視教師被毀壞時,該人失去了自我認同和內在的善良。有了憤怒的自由,一個人到達Apurva狀態。[9]

奧義書

Naradaparivrajaka Upanishad說明阿克羅達對於尋求自我知識和解放的人(Kaivalya) 如下:

所有殘酷的話都應忍受。不應不尊重任何對待。不應依次將憤怒指向一個生氣的人。即使被另一個人猛烈拉動,也只能說出柔和的單詞。

阿克羅達,馬尼克姆州,[11]與概念有關Sahya(梵語:सहसह)奧義書.Sahya手段取決於上下文,“忍受”,“忍受”,“受苦”和“忍受”。[11]質量Sahya被認為是印度教的道德價值,不是出於反應的弱點,而是出於弱點終極真理。這是一個人願意承擔負面認知投入的屬性,以“贏得”對手或任何令人反感的事物,以追求真理,以實現與婆羅門,最終的真理。這種耐力,這種努力通過阿克羅達阿希姆薩在追求“真理”中,建議將其作為建設性的方式。[11]

史詩

印度史詩摩ab婆羅多反復強調的美德阿克羅達。例如,在阿迪·帕爾瓦(Adi Parva), 它指出:[12]

如果被審判,您不應該回報。一個人的憤怒,即使不屈服,會燃燒自己的自我;如果屈服,它將獲得善行的美德。您絕不應該用殘酷的話語給他人痛苦。切勿通過卑鄙的手段擊敗敵人。永遠不要說出有罪和燃燒的話,因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痛苦。

- 摩ab婆羅多,Adi Parva,LXXXVII章,第7-8節,[12]

Vana Parva, 這摩ab婆羅多狀態:[13]

憤怒在這個世界上,是破壞人類的根源。憤怒的人犯了罪。憤怒的人謀殺了他的主持人。憤怒的人用苛刻的話侮辱。憤怒的人無法區分他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他。一個生氣的人沒有什麼不能說或做的。從憤怒中,一個人可能會殺死一個不應該被殺的人,應該被殺。一個憤怒的男人甚至可以將自己的自我驅散到閻王。看到這些邪惡,必須征服憤怒。

- 摩ab婆羅多,Vana Parva,第XXIX章,第3-7節,[13]

Shanti Parva, 這摩ab婆羅多狀態:[14]

瑜伽誰擺脫了依戀和自豪感,他超越了所有對立的愉悅和痛苦等對方,他們永遠不會讓位憤怒或仇恨,從來沒有說過不真實的人,儘管誹謗或毆打仍然對誹謗者或前鋒表現出友誼,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對他人生病,他們限制了這三個人,即。言語,行為和思想,誰對所有生物都統一地行為,成功接近婆羅門(真實的自我)。

- 摩ab婆羅多,Shanti Parva,CCXXXVI章,[14]

Bhagavad Gita(slokas xvi.1-3),在摩ab婆羅多,給出以二十六個神屬性的列表阿巴亞姆(“無所畏懼”)和Sattva Sansuddhih(“心靈的純度”),以阿德羅哈(“無人仇恨”)和Naatimaanita(“缺乏傲慢”):[15]

द| | | | || ||
अहिंसअहिंस|
| || ||
|
|तित| ||

阿克羅達是一個人可以擁有的二十六個神聖屬性之一。Bhagavad Gita.[16]

佛法

馬努已列出阿克羅達(“缺乏憤怒”)在十個主要美德中。這Apastambhadharmasutra(i.iii.22)規定,學生不被憤怒,並且需要家庭持有人戒除憤怒和戒除行動或言語,或者會引起別人憤怒的憤怒(ii.xviii.2)。這Baudhayanadharmasutra(i.xv.30)要求一個家庭持有人永遠不會生氣,而Gautamdharmasutra(ii.13)建議他不要生氣。這Vashisthadharmasutra(iv.4)拒絕避免憤怒的人是一種真實的美德,慈善機構。[17]

馬努提到十佛法Lakshanas阿克羅達是其中之一拉克沙納(屬性,危險人的跡象)。其他九個是:Dhriti(耐心),kshama(饒恕),達馬(節制),asteya(非偷竊),Shaucham(純度),Indriyaigraha(免於感性的自由),DHI(原因),Vidya(知識),以及Satyam(真相)。[18]

Shaivism

Shaivite學說認為四個雅馬斯為了Pashupata苦苦掙扎的苦行者巴薩姆;四個雅馬斯是 - 無傷,獨身,真實和非偷竊;這Niyamas由不侵入性組成(阿克羅達),參加老師,純潔,飲食的輕巧和謹慎(Apramada)。阿克羅達是一種美德。[19]

普遍主義

印度教佛教兩者都暗示了良好生活所需的十個自由。[20]這些是 -阿希姆薩(“免於暴力自由”),asteya(“免於慾望,偷竊”),Aparigraha(“免於剝削”),Amritava(“從早逝的自由”)和Arogya(“疾病自由”),阿克羅達(“憤怒自由”),jnana或者Vidya(“免於無知”),pravrtti(“良心自由”),阿巴亞(“從恐懼中自由”)和dhrti(“免受挫敗和絕望的自由”)。[20]

也可以看看

參考

  1. ^一個bv.s.apte。實用的梵文英語詞典。南亞的數字詞典。
  2. ^Mohapatra(1993),印度教:分析研究,南亞書籍,ISBN978-81-7099-388-9,第40頁
  3. ^克羅達梵文 - 英語詞典,德國科恩
  4. ^Shanti Swarup Gupta(1992)。印度綜合發展計劃。概念出版。 p。 72。ISBN 9788170224112.
  5. ^Dharmdeo Singh。Bhagavad Gita。 llumina出版社。 p。 69。ISBN 9781605948775.
  6. ^Pushpa Anand(2000)。Shrimad Bhagavad Gita。 Arpana出版物。第874–875頁。ISBN 9788186338322.
  7. ^DPS Bhawuk(2011),《靈性與印度心理學》,施普林格,ISBN978-1-4419-8109-7,第138頁
  8. ^Amulya Mohapatra(1993年1月)。印度教:分析研究。米塔爾出版物。 pp。40–41。ISBN 9788170993889.
  9. ^Bansi Pandit(2001)。印度思想。新時代書籍。 p。 142。ISBN 9788178220079.
  10. ^kn aiyar(翻譯),三十個次要的upanishads,馬德拉斯(1914),第138-140頁,OCLC 23013613
  11. ^一個bcL. Sam S. Manickam,Sahya:印度哲學心理學及其當代相關性的概念,在瑜伽和印度心理學方法中(編輯:喬希,科尼爾森等人)文明研究中心,第426-435頁OCLC 466687885
  12. ^一個bMn Dutt(翻譯),阿迪·帕爾瓦(Adi Parva),第129頁,第129頁
  13. ^一個bMn Dutt(翻譯),Vana Parva,第129頁,第129頁
  14. ^一個bMn Dutt(翻譯),Shanti Parva,第260頁CCXXXVI章
  15. ^梵文 - 英語詞典,德國科恩大學
  16. ^Jayadayal Goyandaka。Srimadbhagavadgita tattvavivecani。 Gita Press,Gorakhpur。第621–623頁。Quote:思想,言語和契據,言語的真實性和誠意,非暴力甚至沒有憤怒的憤怒,對行動,安靜或安靜的心靈的行為否決,從惡意的八卦同情心拒絕所有生物,即使在接觸感官,溫和的感覺,溫和的感覺時,也沒有對感官對象的依戀或用法,並放棄輕率的追求;(xvi.2)
  17. ^拉金德拉·普拉薩德(Rajendra Prasad)(2008)。對古典印度道德哲學的概念分析研究。概念出版。 p。 319。ISBN 9788180695445.
  18. ^Karanam Nagaraja Rao和Krishna Kishore,《電子倫理與組織研究雜誌》,第1卷。19,第2號(2014年),第4-8頁
  19. ^Surendranath Dasgupta(1975)。印度哲學史第5卷。 motilal banarsidass。 p。 134。ISBN 9788120804166.
  20. ^一個bMicheline Ishay(2008年6月2日)。人權歷史。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p。 20。ISBN 978052025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