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虔誠
作者 | (Trad。)孔子 |
---|---|
出版 | C。公元前4世紀 |
經典虔誠 | |||||||||||||||||||||||||||
---|---|---|---|---|---|---|---|---|---|---|---|---|---|---|---|---|---|---|---|---|---|---|---|---|---|---|---|
中文名 | |||||||||||||||||||||||||||
繁體中文 | 孝經 | ||||||||||||||||||||||||||
簡體中文 | 孝经 | ||||||||||||||||||||||||||
字面意思 | 孝道經典 | ||||||||||||||||||||||||||
|
|||||||||||||||||||||||||||
越南名字 | |||||||||||||||||||||||||||
越南字母 | hiếukinh | ||||||||||||||||||||||||||
chữ哈恩 | 孝經 | ||||||||||||||||||||||||||
韓語名稱 | |||||||||||||||||||||||||||
hangul | 효경 | ||||||||||||||||||||||||||
hanja | 孝經 | ||||||||||||||||||||||||||
|
|||||||||||||||||||||||||||
日本名稱 | |||||||||||||||||||||||||||
漢子 | 孝経 | ||||||||||||||||||||||||||
假名 | こうきょう | ||||||||||||||||||||||||||
|
孝道的經典經典,也以中文的名字稱為小米,是一本儒家經典論文,就孝道提供建議:也就是說,如何對父親,哥哥或統治者等高年級學生行事。
該文字很可能是在戰爭晚期時期和漢朝早期寫的,聲稱是孔子和他的學生Zengzi之間的對話。該文本在漢族和後來的王朝中被廣泛使用,以教幼兒學會閱讀的基本道德信息。
作者身份
該文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尚不知道誰實際寫了該文件。這歸因於孔子和他的門徒Zengzi之間的對話。一位12世紀的作者命名他尹聲稱:“ Zengzi本人並不是Yin的經典。他自己的學校(主人)說了什麼,他們對俗語進行了分類,並形成了論文。”
內容
正如標題所暗示的那樣,文本詳細闡述了純粹的虔誠,這是核心儒家的價值。文本認為,愛和服務父母的人將為統治者做同樣的事情,從而導致一個和諧的社會。例如,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當他們為父親服務時,他們為母親服務,並同等地愛他們。當他們服務父親時,他們為統治者服務,並同等地尊敬他們。
影響
錄製虔誠的經典在古典教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這是中國晚期最受歡迎的基礎文本之一。該文本與分析,基礎學習和典範女性的傳記一起用於基礎和道德教育。墓誌銘還提到了對文本的研究,以表明一個人的良好性格。在哀悼父母時,大聲朗讀文字是一種做法。本文在政治上也很重要,部分是因為徒勞虔誠既是證明道德美德的一種手段,又是為與帝國法院有家庭聯繫的人進入官員的一種手段。該文本在新封面主義中很重要,並由有影響力的歌曲人物和新蘇聯哲學家Zhu XI引用。
翻譯
存在許多日語翻譯的小米翻譯。以下是西方語言的主要翻譯。
- 詹姆斯·萊格(Legge )(1879年)。 HsiâoKing , 《東方神聖書籍》 ,第1卷。 iii。牛津大學出版社。
- (法語)德·羅斯尼(De Rosny),萊昂(Leon)(1889年)。 le hiao-king 。巴黎:Maisonneuve等人。 Leclerc。重新出版(1893年)為Le Morale de Cuncucius:Le LivresacrédelaPiétéfiliale 。巴黎:J。Maisonneuve。
- Chen,Ivan(1908)。錄取義務。倫敦:J。Murray;紐約:EP Dutton&Co。
- (德語)威廉,理查德(1940)。 hiau ging:das buch der ehrfurcht 。北京:Verlag der Pekinger Pappelinsel。
- Makra,Mary Lelia(1961)。 Hsiao Ching ,Sih,Paul Kt,編輯。紐約:聖約翰大學出版社。
- Goldin,Paul R.(2005)。 《夏威夷傳統文化》中的夏威夷讀者的“虔誠”,維克多·H·梅爾(Victor H. Mair)等人編輯。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106-12。
- 小羅斯蒙特(Rosemont),小亨利(Henry); Ames,Roger T. (2009)。中國家庭崇敬的經典:小米的哲學翻譯。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