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kirti

Dharmakirti
Tibet, c. 15th-16th century - Portrait of Dharmakirti - 2010.474 - Cleveland Museum of Art.tif
銀銀的佛法肖像,c.15-16世紀,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個人的
宗教佛教
蓬勃發展6或7世紀
著名的工作Pramanavarttika

Dharmakīrti(6世紀或7世紀佛羅里達州;:ཆོས་ཀྱི་པ་;WylieChos kyi grags pa),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印度人佛教徒哲學家納蘭.[1]他是認識論pramāṇa) 在佛教哲學,並且與Yogācāra[2]Sautrāntika學校。他也是主要理論家之一佛教原子主義.[3]他的作品影響了學者mīmāṃsā尼亞Shaivism學校印度哲學以及學者Ja那教.[4]

Dharmakīrtipramāṇavārttika他最大,最重要的作品在印度和西藏非常有影響力,作為Pramana(“有效的知識工具”)的中央文本,並被各種印度和藏族學者廣泛評論。他的文本仍然是研究的一部分修道院藏傳佛教.[5]

歷史

關於達瑪克蒂的生活,鮮為人知。[1]藏族hagiographies表明他是一位出生於印度南部的婆羅門[6]mīmāṃsā學者KumārilaBhaṭṭa。庫瑪里拉(Kumārila)年輕的時候,他拿起婆羅門的衣服時,他對達瑪克蒂(Dharmakirti)進行了虐待。這導致達瑪克蒂(Dharmakirti)帶走了佛教秩序取而代之的是,決心“消除所有異端”。[7]作為佛教的學生,他首先在Isvarasena的領導下學習[8]後來搬到納蘭達他與6世紀的Dharmapala互動。[1][6]但是,藏族雜誌的準確性尚不確定,而學者則將他置於7世紀。這是因為不同的藏族和中文文本的不一致,並且是因為它在7世紀中期,此後,印度文本開始討論他的想法,[1][9][5]例如在佛法中的引用阿迪·尚卡拉(Adi Shankara).[3]大多數學者將達瑪基爾蒂(Dharmakīrti)放置在公元600至660年之間,但有些人早些時候將他放置在他。[4]

Dharmakirti以基於迪尼加,一個先驅佛教邏輯和佛法基蒂(Dharmakirti)從那以後一直在佛教傳統中被視為影響力。[5]他的理論在西藏成為規範性,直到今天作為基本修道院課程的一部分進行了研究。[5]

藏傳的傳統認為,達瑪基爾蒂被任命為佛教和尚納蘭經過Dharmapāla.[1]在他的著作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會理解他的工作價值,他的努力很快就會被遺忘,[1][10]但是歷史證明了他的恐懼是錯誤的。[1]

哲學

歷史背景

佛教作品,例如Yogacarabhumi-Sastramahāyānasūtrālaṅkāra在6世紀之前創作hetuvidyā(邏輯,辯證法)是非系統性的,其方法和結構是異端,傳教和道歉。[4]他們的目標是擊敗非佛教對手(印度教婆羅門教),Ja那教ājīvikism夏瓦卡唯物主義者)和其他),捍衛佛教的思想,提出一系列論點,僧侶可以用來轉變那些懷疑佛教並加強開始構成懷疑的佛教徒的信仰的人。[4]在6世紀中葉,可能是解決非佛教傳統的辯論Pramana基金會,佛教學者迪尼加將重點從辯證法轉變為更系統的認識論和邏輯,保留異端和道歉重點。[4]Dharmakīrti緊隨其後的是Dignāga的腳步,並因Vincent Eltschinger指出的關於佛教認識論的系統性哲學學說而歸功於“佛教認識論”。[4]Dharmakīrti生活在崩潰中古普塔帝國,對於佛教機構來說是極大不安全感的時期。佛教邏輯的作用被視為針對印度教哲學論點的智力辯護尼亞學校。但是,Dharmakīrti及其追隨者還認為,推理的研究及其應用是一個重要的工具蘇格蘭學結束。[4]

認識論

佛教認識論認為,感知和推論是糾正知識的手段。

Dharmakīrti的哲學是基於建立邏輯有效性和因果關係的確定性理論的必要性。下列的迪尼加pramāṇasamuccaya,Dharmakīrti還認為,只有兩種知識工具或“有效認知”(pramāṇa); “洞察力” (Pratyaksa)和“推理”(anumāṇa)。感知是對受因果關係束縛的細節的非概念認識,而推論是合理的,語言和概念性的。[1]在裡面pramāṇavārttikaDharmakīrti將Pramana定義為“可靠的認知”。認知可靠的含義已通過不同的方式解釋。像Dharmottara這樣的評論員,將其定義為認知能夠導致獲得所需的物體的認知,一些現代學者(例如Jose I. Cabezon)將Dharmakīrti解釋為捍衛一種形式實用主義.[11]蒂拉曼人認為他堅持不懈對應理論,這是為了“確認因果療效”(Arthakriyāsthiti)是有理由認為認知對象具有我們期望的因果力。[1]這種理由是通過某種非概念感知來的(Pratyakṣa)據說是“知識的內在來源”(Svataḥprāmāṇya)最終是可靠的。Dharmakīrti認為,如果通過本質上有效的,不概念性的感知與對像沒有因其功能錯誤而與認知對像有因果關係,則認為它是有效的。正如Dharmakirti所說:“pramāṇa是一種可靠的認知。[至於],它在於[該對象的能力]執行功能的能力符合[該認知]pramāṇavārttika2.1ac)。[4]

Dharmakīrti還認為,有某些非凡的認知令,例如佛陀的話,佛陀據說是權威/可靠的人(Pramāṇapuruṣa)以及對瑜伽士的“不可想像的”感知(Yogipratyakṣa)。關於聖經權威的角色,佛法的地位中等和細微的立場。對於Dharmakīrti而言,聖經(佛教或其他方式)不是有效認知的真實和獨立的均值。他認為,一個人不應使用聖經來指導一個可以通過事實和理性手段決定的事項,並且一個人因拒絕學校經文的不合理部分而不會受到任何責任。但是,在處理“從根本上無法接近的事物”時,要依靠聖經,例如業力和法律神學。但是,根據佛法的說法,經文是可犯錯的知識來源,沒有確定性的要求。[1]

形而上學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湯姆·蒂勒曼斯,Dharmakīrti的想法構成名義主義者哲學與Madhyamaka通過斷言某些實體是真實的哲學。Dharmakīrti指出,真實只是暫時存在的細節(Svalakṣaṇa)和任何普遍的(sāmānyalakṣaṇa)是不真實的,也是虛構的。他批評了Nyaya的理論通用通過爭辯說,由於它們沒有因果療效,因此沒有理性的理由來提出它們。真實的是必須擁有權力(Śakti), 健康 (年約會)或因果屬性,這是一個個體將真正的特定作為感知對象的人。Dharmakīrti寫道:“任何有因果權的力量(Arthakriyāsamartha),那真的存在(paramārthasat)。”[1]這種因果特性理論已被解釋為Trope理論.[1]Svalakṣaṇa據說是無部分的,未分離的和無財產的,但它們賦予了一種因果力,產生了感知認知,這是對細節的直接反思。[4]

Dharmakīrti的最終真實(paramārthasat)細節與常規真實實體形成對比(saṃvṛtisat)作為他對佛教的演講的一部分兩個真理學說。對他來說,傳統上真實的是基於語言類別,智力構造和錯誤的疊加,例如現實的流動,例如普遍存在的觀念。[4]根據Dharmakīrti的說法,在識別過程中發生了直接感知細節的認知扭曲(pratyabhijñāna)和知覺判斷(Niścaya)由於潛在趨勢而產生的Vāsanā)在過去對類似看法的印像中留下的腦海中。這些潛在的處置在感知時刻融合為先前經歷的對象的構造表示,因此,這是對真實的誤差(偽感知)(pratyakṣābhāsa)隱藏(saṃvṛti)現實雖然同時對導航實際上也很有用。[4]無知(狂熱)對於Dharmakīrti而言,是概念性,偽感和疊加在天然輻射上(Prabhāsvara)純感知的性質。通過糾正通過精神培養的感知污穢,並利用推論來獲得“(理性)反思的洞察力”(CintāmayīPrajñā)佛教瑜伽士能夠更好地看到現實的真實本質,直到他的感知完全完善為止。[4]

Dharmakīrti,再次關注迪尼加,還認為,它們本身就是“不可言喻”(Avyapadeśya)。語言永遠不是關於本身的事物,只關乎概念上的小說名義主義者.[1]由於這一理論,Dharmakirti的主要問題成為如何解釋我們的任意和傳統語言模式可以指代無法言喻和不可概念的知覺細節。為了解釋概念模式和感知內容之間的差距,Dharmakirti接受了Dignaga的“排除”理論(apoha)。Dignāga的觀點是,“一個詞只談論實體,因為它們是由於其他事物的否定而有資格的。”[1]Dharmakīrti對這種名義主義理論的獨特看法,該理論是他的整個系統的基礎,是根據因果療效來重新詮釋它 - 亞斯克里亞(也可以將其翻譯為“ telic函數”,“功能”和“目的實現”)。[4]

達瑪基爾蒂(Dharmakīrti重生, 這四個貴族真理,佛陀的權威,業力阿納塔和同情以及攻擊婆羅門的觀點,例如吠陀經.[4]

達瑪基爾蒂(Dharmakīrti)也捍衛了佛教瞬時理論(kṣaṇikatva),認為佛法在它們出現的那一刻時會自發滅亡。Dharmakīrti提出了這一理論的論點,該理論說,由於真正存在的任何事物具有因果力,其因果力量實際上證明了它總是在改變。對於Dharmakīrti而言,在保持不變的同時,任何永久性的事物都會是因果惰性的。[1]

心理哲學

Dharmakīrti捍衛了迪尼加的意識理論是無反射的(Svasamvitti或者Svasaṃvedana)。這是一種有意意識的行為也是如此。[1]據說意識像燈一樣照亮自己的燈,該燈照亮房間和自身的物體。Dharmakīrti還捍衛了“僅意識”的瑜伽理論(Vijñaptimātratā),認為不存在感知的“外部對象”。[1]根據Dharmakīrti的說法,認知對像不是外部或與認知本身的行為分開的。這是因為該對象“必然與認知[本身]同時經歷”(pramāṇavārttika3.387)。[4]有雙重性的觀點(DVAYA)對象之間(grāhya)和主觀認知(grāhaka)是由於無知而產生的。

Dharmakīrti證明其他心態saṃtānāntarasiddhi)是關於本質的論文思維之路和佛教對其他思想問題[12]Dharmakirti認為,思維鍊是無開端的,但也將思維式描述為一個時間順序,並且由於沒有真正的開始,沒有真實的結局,因此,“無開端的時間”主題經常被用來描述該概念心靈之旅。[13]

聯繫

印度和藏族大師之間關於如何將佛法的思想分類的分歧。這凝膠學校斷言,他表達了瑜伽的觀點,大多數非藏族評論員斷言他表達了索特拉奇的觀點,據一位藏族消息人士稱,後來有許多著名的印度馬迪亞米卡斯(Indian Madhyamikas)表示,他表達了他的表達Madhyamaka視圖。[14]

在現代學者中,有些像蒂勒曼斯(Tillemans)這樣的人認為,佛法(Dharmakīrti)代表瑜伽學校,而阿馬爾·辛格(Amar Singh)則認為他是索特拉(Sautrāntika)。[15]對於克里斯汀·穆利金·凱特(Christine Mullikin Keyt)來說,達瑪基(Dharmakīrti)代表了“印度佛教的兩所學校,桑uttrantika和Yogacara的綜合”。[16]同樣,丹·阿諾德(Dan Arnold)認為,達瑪基(Dharmakīrti)對索特拉蒂卡(Sautrāntika)和Yogācāra觀點的交替哲學觀點最終是兼容的,並且在他的“分析滑動規模”的不同層面上應用。[17]

還傾向於將Dignāga和Dharmakīrti視為建立一種新型的佛教學校或傳統,在藏族中被稱為“遵循推理的人”(rigs pa rjes su 'brang ba),有時在現代文學中被稱為Pramāṇavāda.

著作和評論

Dharmakīrti被認為是以下主要作品:

  • saṃbandhaparikṣhāvrtti(關係分析)
  • pramāṇaviniścaya(確定有效認知)
  • pramāṇavārttika-Kārika(對Dignāga的評論pramāṇasamuccaya“有效認知彙編”)
  • pramāṇavārttikasvavrtti(在上面的文本上進行自動計算)
  • nyāyabinduprakaraṇa(邏輯下降)
  • Hetubindunāmaprakaraṇa(原因下降)
  • saṃtānāntarasiddhināmaprakaraṇa(證明他人的心態)
  • Vādanyāanāmaprakaraṇa(辯論推理)

後來的思想家對Dharmakīrti有各種評論,最早的評論員是印度學者Devendrabuddhi(約675 C E.)和Sakyabuddhi(CA. 700 C.E.)。[18]其他印度評論員包括Karṇasagomin,Prajñākaragupta,Manorathanandin,Ravigupta和Śaṅkaranandana.[19]

他在西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菲亞·帕·喬斯·基斯·森(Phya Pa Chos Kyi Seng GE)(1182-1251)寫了他作品的第一個摘要,稱“關於有效認知的七種論文的精神晦澀難懂”(TSHAD MA SDE BDUN YID GI MUN SEL)。Sakya Pandita寫了“關於有效認知科學的寶藏”(TSHAD MA鑽機GTER),並將佛法(Dharmakirti)解釋為反對菲亞·帕(Phya Pa)現實主義的反現實主義者。[20]佛法的這兩個主要解釋成為藏族認識論中大多數辯論的基礎。

也可以看看

參考

  1. ^一個bcdefghijklmnopq湯姆·蒂勒曼斯(2011),Dharmakirti,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2. ^Donald S. Lopez Jr.(2009)。佛教與科學:困惑的指南。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p。 133。ISBN 978-0-226-49324-4.
  3. ^一個bHajime Nakamura(1980)。印度佛教:帶有書目註釋的調查。motilal banarsidass。pp。301帶有腳註。ISBN 978-81-208-0272-8.
  4. ^一個bcdefghijklmnoEltschinger 2010.
  5. ^一個bcd肯尼斯·利比曼(Kenneth Liberman)(2007)。藏族哲學文化中的辯證法:對形式推理的民族方法論。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p。52。ISBN 978-0-7425-7686-5.
  6. ^一個b拉爾·瑪尼·喬希(Lal Mani Joshi)(1977)。公元7和8世紀,印度佛教文化的研究motilal banarsidass。 pp。146–147。ISBN 978-81-208-0281-0.
  7. ^Buton,Rinchen Drub(1931)。印度和西藏的佛教歷史。由E. Obermiller翻譯。海德堡:哈羅索維茨。p。152。
  8. ^Hajime Nakamura(1980)。印度佛教:帶有書目註釋的調查。 motilal banarsidass。 p。 301。ISBN 978-81-208-0272-8.
  9. ^Kurtis R. Schaeffer(2013)。西藏傳統的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p。 372。ISBN 978-0-231-13599-3.
  10. ^柯林斯,蘭德爾(2000)。哲學的社會學:全球智力變革理論。第30卷,《社會科學哲學》第2期。哈佛大學出版社。 p。 240。ISBN 978-0-674-00187-9.
  11. ^Cabezón,JoséI。,2000年,《佛教神學中的真理》,R。Jackson和J. Makransky,(編輯),佛教神學,當代佛教學者的批判性思考。倫敦:庫爾松,136-154。
  12. ^資源:[1](訪問: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Gupta(1969:pp.81–121)對這項作品的英文翻譯是一種渲染Stcherbatsky俄羅斯的作品:古普塔,哈里什·C(1969)。Th的論文。 Stcherbatsky。加爾各答:印度研究過去和現在。(由Harish C. Gupta從俄羅斯翻譯)。
  13. ^Dunne 2004,p。 1。
  14. ^Ngawang palden在他的索特蘭蒂卡章節中四個原則係統中的常規和終極的解釋grub mtha'bzhi'i lugs kyi kyi kun rdzob dan dan dar dan don don don rnam par bshad bshad pa legs bsshad dpyid kyi dpal mo'i dpal mo'i glu dbyangs,新德里:古魯·德瓦(Guru Deva),1972,39.5–39.6)說,諸如prajñakaragupta,suryagupta,shantarakshita,kamalashila和jetari諸如諸如prajñakaragupta和jetari and dharmakirti's之類的關於[Dignaga]有效認知綱要的評論tshad ma rnam'grelPramanavarttika)作為Madhyamika論文。依賴和空虛:藏族佛教對Madhyamika哲學的解釋,強調了空虛和傳統現象的兼容性Napper,伊麗莎白。波士頓:智慧出版物。p。685,注142
  15. ^辛格,阿馬爾;佛教哲學的核心:新德里的Dinnaga和Dharmakīrti:Munshiram Manoharlal,1984年。XVI + 168頁。附錄,詞彙表,書目和索引。
  16. ^凱特(Christine Mullikin);Dharmakīrti的Svalakṣaṇa的概念,1980年,https://digital.lib.washington.edu/researchworks/handle/1773/5723
  17. ^阿諾德,丹;佛教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其他:關於佛法的交替觀點的想法,2008年
  18. ^Dunne 2004,p。 4。
  19. ^海德堡大學的卓越群體“亞洲和歐洲在全球背景下”http://east.uni-hd.de/buddh/ind/7/16/存檔2017年7月8日在Wayback Machine
  20. ^認可現實:達瑪基蒂的哲學及其藏族解釋,(紐約州:1997年),第23-24頁

參考書目

  • Dreyfus,Georges(1997)。認識現實:達瑪基蒂的哲學及其藏族解釋。紐約: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ISBN 978-0-7914-3098-9.關於佛法的藏族招待會的廣泛討論
  • Dunne,John D.(2004)。達瑪基蒂哲學的基礎。馬薩諸塞州薩默維爾:智慧出版物。ISBN 978-0-86171-184-0.
  • Eltschinger,Vincent(2010)。“Dharmakīrti:國際哲學家”.佛教哲學。 2010.3(253):397–440。
  • Pecchia,C。(編輯,在Pierce P.的幫助下)。(2015)。Dharmakīrti對痛苦的停止。一個關鍵版本,帶有莊園的vidtti和vibhūtixandra的詞彙的翻譯和評論。。萊頓,布里爾。
  • Shcherbatskoy,Fyodor(1932)佛教邏輯,將西方介紹給佛教邏輯,更具體地介紹了Dignaga。儘管開創性,但這項工作現在被一些佛教學者認為過時了。 - 大衛·洛伊(David Loy)抱怨觀看佛教哲學“通過另一個系統的類別 - 斯切爾巴茨基的康德,穆爾蒂的Vedānta,古德蒙森的維特根斯坦 - (與早期的解釋一樣Nirvāṇa)揭示了對口譯員的更多內容,而不是解釋。”(Loy,David(1984)。“如何不批評納加爾朱納”。東方哲學.34(4):437–445。doi10.2307/1399177.Jstor 1399177.)。
  • Tillemans,T。J。F.(1999)。聖經,邏輯,語言:關於達瑪克蒂和他的藏族繼任者的散文。馬薩諸塞州薩默維爾:智慧出版物。ISBN 978-0-86171-156-7.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