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回報

永恆的回報德語Ewige Wiederkunft;也稱為永恆的複發)是一個概念宇宙以及所有存在和活力已經經常出現,並將繼續以自我相似的形式重複出現無窮無限時間或空間的次數。該概念在印度哲學並在古埃及隨後被畢達哥拉斯斯托克斯。隨著古代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傳播,該概念在西方世界中被廢棄,除19世紀的哲學家外弗雷德雷西尼采,將其複活為思想實驗.

永恆的回報與預性哲學有關,因為人們預定了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事件。

古典古代

古希臘,永恆回報的概念與斯多葛主義,由CITIUM的沸點,儘管有暗示該理論實際上可能起源於畢達哥拉斯。基督教的興起結束了古典回報理論,這與基督教的自由意志和救贖的觀念不相容。

畢達哥拉斯主義

根據斑岩,這是畢達哥拉斯(C。570 - c。495公元前)的教義之一,即“經過某些指定的時期,再次發生相同的事件”,“沒有什麼是全新的”。[1]羅得島的Eudemus還在他的評論中引用了這個畢達哥拉斯學說亞里士多德物理。在保存的片段中Simplicius,Eudemus寫道:[2]

不管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同一時間是否出現,可能會引起問題。“相同”具有許多感官:形式似乎與春天和其他季節和時期一樣發生。類似地,形式發生了相同的變化,因為太陽執行其溶解和春分及其其他旅程。但是,如果有人相信畢達哥拉斯人在數字上又有相同的事物,那麼我也會浪漫,在您坐在那裡時,請我的員工,其他一切都會相同,而且可以說是時候了相同的。

斯多葛主義

Stoics可能受到畢達哥拉斯人的啟發,[3]將永恆復發理論納入其自然哲學。根據斯托克物理學,宇宙在巨大的大火中被定期摧毀(ekpyrosis),然後經歷重生(輪迴)。這些循環繼續存在,並且在每個週期中都重複了相同的事件。[4]Stoics可能已經在該學說的概念中找到了支持偉大的一年[5]最古老的已知表達在柏拉圖Timaeu​​s。柏拉圖假設,當太陽,月亮和行星都完成各種電路並返回原始位置時,將實現一個完整的時間週期。[6]

資料來源不同,因為Stoics認為每個新宇宙的內容與以前的宇宙的內容是相同的,還是僅是無法區分的。[7]前一種觀點歸因於斯多葛Chrysippus(c。279 - c。206BC)亞歷山大的壯陽藥, 誰寫的:[8]

他們認為,在大火之後,所有相同的事情都會在數字上再次出現,因此即使是與以前相同的有資格的人,並在那個世界中再次出現,正如Chrysippus在他的書中所說的那樣在世界上.

另一方面,Origen(c。185 - c。253AD)將Stoics的特徵描述為聲稱每個週期的內容不會相同,但僅是無法區分的:[9]

為了避免假設蘇格拉底會再次生活,他們說這將與蘇格拉底沒有區別,他們將與Xanthippe無法區分的人嫁給一些人,並將被與Anytus和Meletus無法區分的男人指控。

Origen還記錄了該學說的異端版本,並指出某些Stoics表明“一個時期與之前的事件之間存在略有且非常小的差異”。[10]這可能不是一個廣泛的信念,因為它代表了對確定性觀點是斯多葛哲學的核心。[11]

基督徒的回應

基督教的作者以各種理由攻擊了永恆復發的學說。奧里根認為該理論與自由意志(儘管他確實允許有不同和非相同周期的可能性)。[12]河馬的奧古斯丁(公元354 - 430年)反對以下事實:在堅忍的計劃中不可能得救,認為即使獲得了暫時的幸福,如果人們注定要再次回到痛苦中,那靈魂也無法真正得到祝福。[13]

奧古斯丁還提到了引用的“某些哲學家”傳道書1:9–10作為永恆回報的證據:“那是什麼?是什麼?那是什麼。那是什麼?太陽。誰能說話,看,這是新的?它已經過去了,那是我們面前的。”奧古斯丁(Augustine)否認這是指特定人,對象和事件的複發,而是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解釋這段話。為了支持他的論點,他呼籲聖經段落羅馬書6:9,肯定基督“從死者身上撫養不再是不再是”。[13]

弗雷德雷西尼采

永恆的複發是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弗雷德雷西尼采(1844–1900)。[14]儘管這個想法本身並不是尼采的原始,但他對它的獨特反應為該理論帶來了新的生命,並且對尼采學說的正確解釋的猜測一直持續到今天。

前體

發現熱力學定律在19世紀,科學家和哲學家之間就宇宙的最終命運重新開始了辯論,該宇宙的最終命運引發了火車的許多問題。[15]愛德華·馮·哈特曼認為宇宙的最終狀態將與它開始的國家相同。尤金·杜林拒絕了這個想法,聲稱它帶有宇宙重新開始的必要後果,並且同樣的形式將永遠重複自己,這是杜林認為是危險的悲觀的學說。[16]約翰·古斯塔夫·沃格特(Johann Gustav Vogt)[de]另一方面,支持週期性的系統,另外提出了無限數量相同世界的空間共存。[17]路易·奧古斯特·布蘭基(Louis Auguste Blanqui)同樣地聲稱,在無限的宇宙中,形式的每種可能組合都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中永恆地重複。[18]

尼采的配方

尼采寫道,永恆回報的概念首先出現在他身上西瓦普拉納湖,“在一塊像金字塔一樣高聳的巨大岩石旁邊”。[19]

尼采可能已經借鑒了許多來源,以發展自己對理論的表述。他研究了畢達哥拉斯和堅忍的哲學,[20]熟悉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例如杜林和沃格特,[21]並可能在一本書中遇到了對布蘭基的參考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蘭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22]他還是作者的粉絲海因里希·海因(Heinrich Heine),其中一本書包含一段段落,討論了永恆回報的理論。[20]儘管如此,尼采聲稱,在他自己的作品中,這一學說有一天突然啟示,一邊走在旁邊西瓦普拉納湖.[19]

尼采的《理論》版本的第一個發表的介紹出現在同性戀科學,第341節,將其提交給讀者思想實驗

如果有一天或晚上,一個惡魔要偷走您最孤獨的孤獨感,然後對您說:“這一生現在生活並生活了,您將不得不再生活一次,無數的時間;它不會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是每一次痛苦,每一個快樂,每一個思想和嘆息,以及生活中所有不完全少的或偉大的一切都必須返回您,所有這些都以相同的繼承和順序……您不會丟下自己然後咬牙切齒,詛咒那個說話的惡魔?或者,當您會回答他時,您曾經經歷過一個巨大的時刻:“您是上帝,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更多的神聖。”[23]

尼采在哲學小說中擴展了這個概念因此說Zarathustra,後來寫道永恆的回報是“作品的基本思想”。[19]在這本小說中,名義上的Zarathustra最初對所有事物都必須永恆地重複感到恐懼。然而,歸根結底,他克服了永恆返回的厭惡,並將其作為他最狂熱的願望。Zarathustra在作品的倒數第二章(“醉酒的歌”)中宣稱:“所有的事情都是糾纏,束縛,迷戀的;如果您想過兩次,如果您曾經說過一件事,如果您曾經說過,'您讓我高興,幸福!遵守!片刻!'那你想要全部背部 ...為了所有的歡樂 - 誠實。”[24]

解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指出尼采首次提到了永恆的複發同性戀科學將這個概念作為一個假設的問題提出,而不是將其假定為事實。根據海德格爾的說法,重要的一點是問題永恆的複發,不管這樣的事情是否可能是真實的。[25]永恆復發的概念似乎類似於尼采的概念阿莫·法蒂(Amor Fati),尼采描述的:“我在人類中的偉大公式是阿莫·法蒂(Amor Fati):那一無所知,沒有什麼不同,而不是向前,不要向後,而不是永遠。不僅要忍受必要的東西,還要掩蓋它[…],而是它。”[26][27]

另一方面,尼采的死後出版的筆記本包含邏輯上的永恆回報證明的嘗試,這通常是為了支持尼采認為該理論是一種真實可能性的說法。[27]證明是基於以下前提:宇宙在持續時間內是無限的,但包含有限數量的能量。在這種情況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必須通過有限數量的組合,每個系列組合最終都必須以相同的順序重複,從而創建“絕對相同系列的圓形運動”。[28]然而,尼爾·辛哈巴布(Neil Sinhababu)和昆·滕(Kuong Un Teng)等學者提出,這種材料尚未出版的原因是,尼采本人不相信他的論點會堅持審查。[27][注1]

第三種可能性是尼采試圖建立一個新的道德標準,人們應該通過該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30]尼采在他未發表的筆記之一中寫道:“您在每一個行為之前都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是我準備執行不可估量的次數嗎?'是最好的鎮流器。”[31]從這個意義上講,該學說被認為與絕對命令伊曼紐爾·康德.[32]然而,再次提出異議,尼采發表的任何著作中都沒有這種道德上的命令。[30]因此,大多數現代學者都拒絕了這種解釋。[27]

P. D. Oustpensky

俄羅斯深奧主義者P. D. Oustpensky(1878–1947)相信永恆復發的字面真理。小時候,他很容易生動的感覺déjàvu[33]當他在尼采的著作中遇到永恆回報的理論時,他想到這是他經歷的可能解釋。[34]隨後,他在他的半自傳小說中探索了這個想法伊万·奧索金(Ivan Osokin)的奇怪生活.

在這個故事中,伊万·奧索金(Ivan Osokin)懇求一位魔術師將他送回童年,並讓他有機會再次過上自己的生活。魔術師有義務,但警告說,伊万將無法糾正他的任何錯誤。事實證明是這種情況。儘管伊万總是事先知道自己的行為結果是什麼,但他無法阻止自己重複這些行動。伊万在與魔術師的談話中重新生活到與魔術師的談話時期後,絕望地問,是否有任何改變過去的方法。魔術師回答說他必須首先改變自己。如果他致力於改善自己的角色,他可能有機會下次做出更好的決定。

然而,最早的小說版本不包括魔術師,[35]並以“完全悲觀的筆記”結束。[36]奧斯彭斯基(Oustensky)對複發的想法的革命 - 發生了變化的想法 - 在他成為神秘主義者的門徒之後發生了喬治·古德吉夫(George Gurdjieff),他教導一個人可以通過嚴格的自律制度實現更高的意識狀態。奧斯彭斯基問永恆的複發時,古德吉夫告訴他:[37]

重複的想法...不是充分而絕對的真理,而是最接近真理的近似……如果您理解我為什麼不說這個,那麼您仍然會更接近它。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並且他本人不改變,對重複的了解有什麼用?...關於重複生活的知識將使一個人沒有任何增加……如果他不努力改變自己以逃避這種重複。但是,如果他改變了自己的重要事情,也就是說,如果他獲得了一些東西,那就不會丟失。

奧斯潘斯基將這個想法納入了他的後來的著作中。在宇宙的新模型,他反對尼采證明永恆重複的數學必要性,並聲稱大量物質將能夠有無限數量的可能組合。根據奧斯潘斯基的說法,每個人在死亡時再次重生,重生為同一生活,許多人確實會繼續過著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也有可能打破週期並進入新的飛機存在。[38]

科學和數學

龐加萊復發定理說明這一點動力系統,例如密封容器中的氣體顆粒,將無限地返回到任意接近其原始狀態的狀態。[39][40]定理,首先先進HenriPoincaré1890年,仍然具有影響力,今天是崇高理論.[41]已經試圖證明或反駁龐加萊復發的可能性,在類似星系或宇宙的系統中。[39][41]

也可以看看

筆記

  1. ^尼采理論的一項反駁,由他的當代人提出Georg Simmel,由沃爾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如下所示:“即使在無限時間內有限空間中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它們也不必以相同的配置重複。假設有三個相等大小的車輪,在同一軸上旋轉,一個點標記在一個點上。每個車輪的圓周和這三個點排成一線。陣容永遠不會復發。”[29]

參考

  1. ^“斑岩,畢達哥拉斯的生活(§19)”。由肯尼斯·西爾萬·古斯里(Kenneth Sylvan Guthrie)翻譯。1920年。主持在Tertullian項目。
  2. ^Simplicius:關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4.1-5,10–14。由J. O. Urmson翻譯。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92年。142。ISBN 0-8014-2817-3.
  3. ^Zeller,Eduard(1880)。Stoics,Epicureans和懷疑論者。由Oswald J. Reichel翻譯。倫敦:Longmans,Green and Co.,第166-167頁。
  4. ^賣家,約翰(2006)。斯多葛主義。敏銳的。 p。 99。ISBN 978-1-84465-053-8.
  5. ^White,Michael J.(2003)。“堅忍的自然哲學(物理與宇宙學)”。在布拉德(編輯)的Inwood。Stoics的劍橋同伴。劍橋大學出版社。pp。141–142。ISBN 0-521-77985-5.
  6. ^柏拉圖,Timaeu​​s39d.
  7. ^“斯多葛主義:物理理論”.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檢索12月11日2021.
  8. ^Salles,Ricardo(2005)。“關於正統斯多葛主義的時代和事件的個性化”。在Salles,Ricardo(編輯)。古代思想中的形而上學,靈魂和道德。克拉倫登出版社。 p。 107。ISBN 0-19-926130-X.
  9. ^origen:contra celsum。由亨利·查德威克(Henry Chadwick)翻譯。劍橋大學出版社。1965年。238(第四本,第68節)。
  10. ^查德威克(Chadwick),1965年,第279–280頁(第V,第20節)。
  11. ^White 2003,p。 143
  12. ^origen:第一原則。由G. W. Butterworth翻譯。Harper&Row。1966年。第87-88頁(第二本書,第3章,第4節)。
  13. ^一個b奧古斯丁:上帝的城市反對異教徒。由R. W. Dyson翻譯。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16-517頁(第十二卷,第14章)。
  14. ^安德森(R. Lanier)(2017年3月17日)。“弗雷德雷西尼采”.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15. ^D'Iorio,Paolo(2014)。“永恆的回報:創世紀和解釋”.詞典哲學(2):66–67。doi10.19283/lph-20142.414.
  16. ^D'iorio 2014,第68-74頁
  17. ^D'iorio 2014,p。 42–43
  18. ^“星星永恆(1872)”.Blanqui檔案.
  19. ^一個bc尼采,弗里德里希(1911)。Ecce Homo。由Anthony M. Ludovici翻譯。麥克米倫。p。96。
  20. ^一個bKaufmann,Walter A.(1974)。尼采:哲學家,心理學家,敵基督者(第四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p。317–319.ISBN 9780691019833.
  21. ^D'iorio 2014,p。 43,74
  22. ^Fouillée,Alfred(1909)。“請注意Sur Nietzsche et Lange:'Le Retouréternel'”。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l'étranger(用法語)。67:519–525。
  23. ^Schacht,Richard(2001)。尼采的後道:關於尼采哲學未來的前奏的論文。劍橋大學出版社。 p。 237。ISBN 978-0-521-64085-5.
  24. ^考夫曼(Kaufmann),沃爾特(Walter)編輯。 (1954)。便攜式尼采。維京出版社。 p。 435。
  25. ^海德格爾(Heidegger),馬丁(1984)。尼采,第二卷:同一的永恆復發。被某某人翻譯大衛·法雷爾·克雷爾(David Farrell Krell)。紐約:哈珀和羅。 p。 25。
  26. ^尼采,弗雷德里希。考夫曼,沃爾特,譯。尼采的基本著作。現代圖書館(2000)。ISBN978-0679783398 p。 714
  27. ^一個bcd尼爾·辛巴布(Sinhababu); Un Teng(2019)。“愛永恆的複發”.尼采研究雜誌.50(1):106–124。doi10.5325/jnietstud.50.1.0106.
  28. ^Ludovici,Anthony M.編輯。 (1913)。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權力意志。卷。ii。§1066 - 通過Gutenberg項目。
  29. ^考夫曼1974年,p。327
  30. ^一個bOger,Eric(1997)。“永恆的回報作為關鍵測試”。尼采研究雜誌(14):4-7。Jstor 20717674.
  31. ^Ludovici,Anthony M.編輯。(1911)。“永恆的複發”。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偶像的暮光。 §28 - 通過Gutenberg項目。
  32. ^考夫曼1974年,pp。22–23
  33. ^韋伯,詹姆斯(1980)。和諧的圈子。 J. P. Putnam的兒子。 p。 96。ISBN 0-399-11465-3.
  34. ^威爾遜,科林(2005)。P. D. Oustpensky的奇怪生活。永恆的書。 p。 13。ISBN 1-904658-25-3.
  35. ^韋伯1980,第452–453頁
  36. ^威爾遜2005年,p。 73
  37. ^Oustpensky,P。D.(1950)。尋找奇蹟。Routledge和Kegan Paul Limited。p。250。
  38. ^Oustpensky,P。D.(1938)。“永恆的複發與馬努定律”.宇宙的新模型(第三版)。Routledge和Kegan Paul Limited。pp。464–513。
  39. ^一個bTipler,Frank J.(1980)。“一般相對論和永恆的回歸”.一般相對論的論文:亞伯拉罕·陶布(Abraham Taub)的節日。學術出版社。 pp。21–22。ISBN 978-1-4832-7362-4.
  40. ^西奈,弗吉尼亞州。 G.(1976)。厄戈德理論簡介。由V. Scheffer翻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8。ISBN 0-691-08182-4.
  41. ^一個bDe Gosson,Maurice A.(2018年6月)。“融合駱駝和龐加萊超級表演:開放問題”..20(7):499。Bibcode2018entrp..20..499G.doi10.3390/e20070499.PMC 7513024.PMID 33265589.

進一步閱讀

  • Hatab,Lawrence J.(2005)。尼采的無期徒刑:與永恆的複發達成協議。紐約:Routledge。ISBN 0-415-96758-9.
  • Lukacher,Ned(1998)。時間狂歡:永恆復發的秘密歷史。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出版社。ISBN 0-8223-2253-6.
  • 馬格努斯,伯恩德(1978)。尼采的存在勢在必行。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ISBN 0-253-34062-4.

外部鏈接

  • Wikiquote的永恆回報有關的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