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心理學
菲律賓心理學, 或者Sikolohiyang Pilipino, 在菲律賓,被定義為植根於經驗,思想和文化取向的心理學菲律賓人。它是1975年正式的Pambansang Samahan Sa Sikolohiyang Pilipino(菲律賓全國心理學協會)Virgilio Enriquez,被許多人認為是菲律賓心理學之父。Sikolohiyang Pilipino運動是一種旨在解決該國心理學殖民背景的運動。它著重於身份和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參與等各種主題,並利用土著心理學應用於宗教,大眾媒體和健康等各個領域。該運動有三個主要的抗議領域。
它違背了一種促進殖民心態並使菲律賓思想解殖的心理學。這也違反了更適合工業化國家的心理學。該運動還反對通過使用心理學來剝削群眾。Sikolohiyang Pilipino建立在心理知識可以從文化中得出的觀念。它還認為,外國理論不應完全放棄。
根據路易斯·恩里克斯(Luis Enriquez)的說法,Sikolohiyang Pilipino不主張從心理學領域中刪除外國思想。1978年,恩里克斯(Enriquez)提出了兩個可以用來用於本土知識的過程:內部和從沒有的本地化。無需涉及的土著化涉及尋找常用的心理概念的局部等效物。內部的本土化是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與心理學有關的知識和方法源自本地文化。在菲律賓,Sikolohiyang Pilipino一直在研究文化重新驗證的概念。該過程將知識庫和當地文化形式化為其來源。
歷史
菲律賓心理學出現並成長為民族主義者的一部分土著化1975年正式化的菲律賓運動。
菲律賓心理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菲律賓的美國教育體系的引入。阿古斯汀·阿隆佐(Agustin Alonzo)是最早從美國教育(1925年)返回其在菲律賓大學教育學院任教的菲律賓心理學家之一。這個團隊帶來了植根於美國心理學傳統的心理知識。儘管有些人普遍認為對菲律賓文化不敏感和不合適,但在學校中教導西方心理學。西方心理學的這種霸權被稱為殖民心理學。
在1960年代,許多菲律賓知識分子和學者已經意識到西方心理學的局限性和不相容性。尤其是研究中,以西方為導向的方法導致學者通過“殖民者的判斷和印象派觀點”來描繪菲律賓人。[1]正是通過使用美國類別和標準,“本地菲律賓人總是會遭受比較,而不是太微妙的嘗試將西方行為模式作為菲律賓的模型。”[2]糾正1960年代教學和研究心理學的傳統方式的早期努力包括對外國材料的翻譯和使用菲律賓語言作為教學方式,但是,這些努力無法解決殖民心理學帶來的問題努力很少,心理學家沒有合作。
直到1970年代,以菲律賓心理學的形式進行了一致努力解決殖民心理學。菲律賓心理學,以及菲律賓學同樣,歷史的Pantayong Pananaw由Virgilio Enriquez,Prospero Covar,以及宙斯A. Salazar在各自領域的土著運動中。
恩里克斯(Enriquez)於1971年從學業返回菲律賓,並建立了菲律賓心理學研究所(現為菲律賓心理學研究與培訓室,PPRTH)。1975年,Pambansang Samahan Sa Sikolohiyang Pilipino(PSSP)舉行了第一次菲律賓心理學年度大會,標誌著菲律賓心理學的形式化。
基本方向和上下文
菲律賓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被描述為後殖民地解放心理學。甚至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批判性心理學由於它是一種解放社會科學,因為它旨在非殖民化學術新殖民主義.
菲律賓心理學通常被認為是亞洲心理學,該位置主要決定於文化。但是,關於菲律賓文化構成的持續辯論,因為這通常會確定菲律賓心理學是否應置於亞洲心理學或東方心理學領域。
菲律賓心理思想的歷史線索
1985年,歷史學家宙斯·薩拉扎(Zeus A.Salazar)確定了可以追溯到菲律賓心理學的四種不同傳統:
- 學術科學心理學或Akademiko-siyentipikal na sikolohiya:這遵循以美國為導向的心理傳統,可以追溯到威廉·旺德(Wilhelm Wundt)1876年。它是通過大學正規教育體系在菲律賓引入的。
- 學術哲學心理學或Akademiko-pilosopiya na sikolohiya:這是由牧師的學生在聖托馬斯大學在17世紀的西班牙時代。這種傳統最初來自哲學和“科學前”的西班牙精英的傳教士和僧侶的著作,後來將與美國面向美國的科學心理學一起。
- 種族心理學或taal na sikolohiya:這是菲律賓的土著心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包括心理推理,培養實踐,信念和原始臨床實踐的框架,可以從語言,文學,神話,傳說等中剔除。這也包括心理系統。由菲律賓人與菲律賓土著元素(例如Hermano Pule,Rizal,Isabelo de Los Reyes,Kalaw等)和Sikolohiya Ng Mga Pilipino(菲律賓人的心理學)(由Virgilio Enriquez提出)。
- 心理醫學系統或Siko-Medikal Na Mga Sistema:與種族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心理傳統。具有宗教作為基礎和解釋的心理醫學傳統。這包括信仰康復Babaylan和Katalonan的實踐。根據薩拉薩(Salazar)的說法,他認為“如果沒有共同的意識形態或參考框架……治療者和患者都理解和接受,就不會進行真正的康復。”[3]
基本宗旨
卡普瓦是菲律賓心理學的核心結構。卡普瓦有兩個類別,ibang tao和印地語Ibang Tao.
- ibang tao(“局外人”)此類別下有五個交互級別:
- Pakikitungo:文明 - 正確的行為意味著對當局(父母,長老等)的正確舉止。
- Pakikisalamuha:混合行為 - 這是一種主要是社區主義的社會價值。它擁護適應能力。
- Pakikilahok:加入行為 - 這意味著整個社區的參與以幫助一個人。
- Pakikibagay:一致性 - 這與個性衝突,實際上許多菲律賓人願意拋棄,以符合負責人的要求。
- Pakikisama:與小組團結在一起。
- 印地語Ibang Tao(“單一”)此類別下有三個交互級別:
- pakikipagpalagayang-loob:這是相互信任的行為
- Pakikisangkot:加入他人的行為
- Pakikipagkaisa:與他人在一起
關鍵人際價值
- Pakiramdam:共享內在的看法。菲律賓人使用達姆丹,或對他人情緒的內在看法,是指導他們與他人打交道的基本工具。
鏈接社會人物價值
- Kagandahang-Loob:分享人類。這是指能夠幫助艱苦的其他人,因為人們認為在一起是一個菲律賓人類的一部分。
適應性的表面值
- Hiya:大多數西方心理學家被鬆散地翻譯成“害羞”,Hiya實際上是“禮節感”。
- Utang Na Loob:互惠規範。當需要或想要的時候,他們的鄰居期望菲律賓人返回恩惠(無論是否要求這些)。
- Pakikisama和Pakikipagkapwa:平穩的人際關係或先生,如林奇(Lynch,1961年和1973年)所創造的。這種態度主要由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
對抗性表面值
- 巴哈拉:它被翻譯為“面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在菲律賓文化中幾乎被用作表達。美國心理學家博斯特羅姆(Bostrom)描述了菲律賓人參與巴哈拉等同於美國宿命論的態度[4]和逃避現實。與Bostrom提出的被動宿命論和逃避現實的含義相反,“ Bahala na”將是一個對抗性的。面對不確定性的眾所周知的雲以及失敗的可能性,這是冒險的。這也表明接受事物的本質,包括一個人的固有局限性。
- lakas ng loob:這種態度的特徵是在問題和不確定性中勇敢。
- Pakikibaka:從字面上用英語,這意味著並發衝突。它指的是菲律賓進行革命和起義對一個共同敵人的能力。
社會價值觀
- 卡蘭加蘭:鬆散地轉化為尊嚴,這實際上是指其他人在一個人中看到的東西,以及他們如何使用該信息來表達自己的價值或判斷他/她的價值。
- 普里:尊嚴的外部方面。可能是指其他人如何判斷他/她的價值。這迫使一個共同的菲律賓人遵守社會規範,無論他們有多過時。
- 危險:尊嚴的內部方面。可能是指一個人如何評判自己的價值。
- katarungan:鬆散地轉化為正義,這實際上是指向一個人獎勵的公平。
- Kalayaan:自由與流動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可能與不太重要的價值衝突Pakikisama或者Pakikibagay(一致性)。
方法和方法
方法,或者lapit,方法,或帕馬拉曼,在菲律賓心理學中與西方心理學不同。在菲律賓心理學中,受試者或參與者稱為卡拉霍克,被認為與研究人員相等。
參與者作為一個小組而不是個人,而不是個人 - 因此Umpukan,或自然群集本身必須作為參與者。研究人員被一個自然集群介紹塔利(橋),誰是Umpukan並且是社區中受人尊敬的人。
菲律賓心理學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方法是:
- pakikipagkuwentuhan:在這種方法中,研究人員從事講故事Umpukan。研究人員只是作為促進者,而卡拉霍克或參與者是要講的人。期限Kwento,來自西班牙語單詞庫恩托,字面意思是“講故事”。
- Panunuluyan: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留在他的家中卡拉霍克或參與者在寄宿家庭同意的同意下進行研究時,他的頭部是塔利到一個Umpukan。期限圖洛伊,這是該術語的詞根Panunuluyan,字面意思是“進入”。
- Pagdadalaw-Dalaw: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偶爾訪問他的房屋或塔利,而不是留在房子裡。期限達勞字面意思是“訪問”。
- Pagtatanung-Tanong: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與他的卡拉霍克或參與者。但是,在這種方法中,不應該問“領先問題”(那些直接參考要研究的主題的問題),而是應該問的問題是從該問題中得出的卡拉霍克自己回答。這個單詞塔諾字面意思是“問題”。
- Pakikiramdam:在這種方法中,研究人員完全利用自己的感受或情感來證明他的參與者還是卡拉霍克準備成為他的研究的一部分。期限達姆丹字面意思是“情緒的內在感知”。
心理病理學
菲律賓心理病理學或西科帕托洛希亞在菲律賓,來自西班牙psicopatologia,是菲律賓背景下異常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幾種精神障礙培養綜合症,因此只能在菲律賓或與菲律賓共享文化聯繫的其他社會中找到。這樣的例子是:
- 阿莫克:馬來亞的情緒障礙,更恰當地稱為“奧地利情緒障礙”,其中一個人突然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權,並陷入了殺人狂潮,之後他/她幻覺並陷入了tr。在他/她醒來之後,他絕對不記得這次活動。
- Bangungot:一個相對常見的事件,一個人突然失去了對呼吸和消化的控制昏迷並最終致死。據信該人夢想在他的死後陷入深淵。該綜合徵與泰國的布魯加達綜合徵並攝入大米。但是,尚未證明這種醫療關係。
普遍精神障礙的表現
菲律賓心理病理學還指菲律賓人的精神障礙的不同表現。一個例子是沮喪和精神分裂症在菲律賓人中,大多數情況下的暴力程度較小。
組織
- Pambansang Samahan Sa Sikolohiyang Pilipino(國家菲律賓心理學會)
- Bukluran Sa Sikolohiyang Pilipino(菲律賓心理學聯盟)
- Tatsulok - Alyansa ng Mga Mag-aaral sa sikolohiyang pilipino(Tatsulok - 菲律賓心理學的學生聯盟)
也可以看看
參考
- Casuga,S.,Rhodius,A。和Vogel,E。(2011)。菲律賓運動員在國際體育競賽(博士學位論文)中的巴哈拉NA態度的經驗。約翰·肯尼迪大學(John F. Kennedy University),加利福尼亞州普萊森特山。ISBN978-126-745-839-1
- Enriquez,V。(2004)“土著心理學和民族意識”第1、2、3和6章從殖民到解放心理學:菲律賓經驗。De La Salle大學書籍,Dasmariñas,Cavite。ISBN971-542-002-8
- Enriquez,V。(1976)“ Sikolohiyang Pilipino:Direksiyon的Perspektibo”第5-21頁。Sikolohiyang Pilipino:Teorya,Metodo,在Gamit。Inedit Ni R. Pe-Pua。奎松市:菲律賓大學出版社,1995年。
- M.A. Guanzon(1985)“ Paggamit ng Panukat Na Sikolohikal Sa Pilipinas:Mg Isyu的Kalagayan” PP 341–362 NASA NASA土著心理學中的新方向:Sikolohihiyang pilipino,isyuang Pilipino,isyu,isyu,Pananaw,Kaalaman。Inedit Nina A. Aganon在M.A. David。馬尼拉:國家書店。
- Mendoza,S。L.(2007)。本土化話語中的理論進步。MGA Babasahin Sa Agham Panlipunang Pilipino:Sikolohiyang Pilipino,Pilipinolohiya,Pantayong Pananaw,241–297。
- Orteza,G。(1997)“ Pakikipagkuwentuhan:Isang Pamamaraaan ng Sama-samahang pananaliksik,Pagpapatotoo,Pagpapatoo
- Orteza,G。在D. Tuazon,“ Ang Pagmamasid Bilang katutubong pamamaraan ng pananaliksik sa sikolohiya” pp 74-90 NASA MGA PILING BABASAHIN BABASAHIN SA PANLARANANGANALANG PANANALANG PANANALIKSIK。Tinipon Ni R. Pe-Pua。肺結核:unibersidad ng pilipinas。
- Paredes-Canilao,N。和Babaran-Diaz,M。(2013年)。Sikolohiyang Pilipino:菲律賓的50年關鍵恢復社會科學。改變世界的批判性心理學,265-283。從...獲得https://thediscourseunit.files.wordpress.com/2016/05/philippines-i-765-783.pdf.
- Pe-pua,R。at E. Protacio-Marcelino(1998)“ Sikolohiyang Pilipino(菲律賓心理學):Virgilio G. Enriquez。,1998年8月3日至8日。Blackwell-Synergy和Ingentaconnect
- Pe-Pua,R。(1985)“ Pagtatanong-Tanong:Katutubong Metodo ng Pananaliksik” PP 416–430 NASA土著心理學的新方向:Sikolohiyang Pilipino,Isyu,Isyu,isyu,Pananaw,Kaalaman的Pananaw。Inedit Nina A. Aganon在M.A. David。馬尼拉:國家書店。
- Pe-Pua,R。(2006)。從非殖民心理學到方法論的跨土著觀點的發展;菲律賓的經驗。土著和文化心理學;在上下文中了解人們。(第109 - 137頁)。2016年10月2日從http://indigenouspsych.org/resources/indigenous%20and%20 corultural%20Psychology%20-%20-20Nectanding%20people%20In%20In%20Context.pdf
- Salazar,Z。(1985)“ Hiya:salita的Panlapi” PP 288–296 NASA土著心理學的新指導:Sikolohiyang Pilipino,Isyu,Pananaw,Kaalaman。M. A. David的Inedit Nina A. Aganon。馬尼拉:國家書店。
- Salazar,Z。A.(1980)。信仰在菲律賓治愈。亞洲研究雜誌。從2018年9月21日從http://www.asj.upd.edu.ph/mediabox/archive/asj-18-1980/salazar.pdf
- Salazar,Z。(2018)。菲律賓心理思想的四個申請。菲律賓大學出版社的菲律賓心理學手冊。32–42。
- Sta。瑪麗亞,馬德琳和卡洛·瑪諾。菲律賓負面社交情緒的維度,亞洲社會心理學協會第七屆會議,2007年7月25日至28日,馬來西亞沙巴島柯塔·吉納巴魯(Kota Kinabalu)
- Yacat,J。(2016)。http://www.journals.upd.edu.ph/index.php/djwf/article/viewfile/3808/3492。journals.upd.edu.ph。從2016年8月18日從http://www.journals.upd.edu.ph/index.php/djwf/article/viewfile/3808/3492
外部鏈接
- 華盛頓,布拉德·D。了解菲律賓人的非語言交流:一種傳統的掃盲形式,菲律賓研究雜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東灣,Journaloffilipinostudi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