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维基百科

Favicon of Wikipedia德國維基百科
German Wikipedia logo
截屏
The German Wikipedia Mainpage
2021年4月德國維基百科的主頁
站點類型
互聯網百科全書項目
可用德語
所有者Wikimedia基金會
編輯德國維基百科社區
URLde.Wikipedia.org
商業的
登記可選的
發射2001年3月16日; 21年前

德國維基百科德語Deutschsprachige Wikipedia) 是個德國的語言版本維基百科,免費的公開編輯在線百科全書.

它成立於2001年3月16日,是第二大維基百科(僅次於英語維基百科),還有2,755,639篇文章,目前(2022)第三大版本的Wikipedia,僅次於英語Wikipedia,而大多數是機器人生成的。Cebuano Wikipedia.[1][2][3]它具有僅次於英語Wikipedia的第二大編輯[3]以及超過260,000個歧義頁面。[4]2011年11月7日,它成為僅次於英語版本的Wikipedia的第二版,超過了1億頁的編輯。

德國維基百科受到批評,因為幾次持續的政治操縱是通過付費編輯,他們面臨著一小部分且不堪重負的管理人員。[5][6][7]

早期歷史

Wikipedia的德國版是第一個非英語Wikipedia子域,最初是名字的deutsche.wikipedia.com。它的創作由吉米·威爾士2001年3月16日。[2]2001年3月21日的主頁最早的快照之一(修訂#9)可以在Wayback Machine地點。[8]除主頁外,德國維基百科的文章的創作早在2001年4月開始,顯然是Nupedia文章。[9]Wikipedia網站上仍然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文章顯然是2001年5月的聚合酶 - 酮tenreaktion。[10]

安德魯·李寫道,德國和德國的黑客文化維林概念鞏固了德國維基百科的文化。歐洲的地理促進了德國維基百科的面對面聚會。[11]

增長,覆蓋範圍和受歡迎程度

頁面觀眾的起源(2018/09)[12]
 德國
77.0%
 奧地利
8.0%
 瑞士
5.4%
 美國
1.3%
其他
8.3%
頁面編輯的起源(2012/03 - 2013/02)[13]
 德國
83.6%
 奧地利
7.1%
 瑞士
4.0%
 美國
0.5%
 法國
0.5%
 意大利
0.5%
其他
4.3%
2001年至2016年12月之間的文章增長

2009年12月27日,德國維基百科版超過1,000,000篇文章,[14]成為之後的第一版英語Wikipedia這樣做。百萬的文章是厄尼·沃森(Ernie Wasson)。2008年11月,該版本中有90%的文章超過512字節,49%的人超過2千字節,平均文章規模為3,476個字節。[15]在2009年中期,該版本有近25萬個傳記,並在2006年12月有48,500多個垃圾郵件。[16]

與英語Wikipedia相比,德國版在其覆蓋範圍內往往更具選擇性,通常會拒絕小存根,有關單個虛構人物和類似材料的文章。相反,通常只有一篇關於特定虛構設置中所有字符的文章,通常只有在設置被認為足夠重要時(例如,所有字符星球大戰在一篇文章中列出)。關於單個虛構實體的一篇專門文章通常只有在所討論的角色對流行文化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大力神Poirot)。安德魯·李(Andrew Lih)寫道,德國維基百科用戶認為,“沒有任何文章比非常糟糕的文章更好。”[17]因此,德國維基百科在為英國維基百科之前升級的增長,隨著文章計數的增長加速到2006年中期的恆定增長。在2007年到2008年,註冊帳戶的用戶數量開始穩步下降。[17]

2003 - 2018年的活躍編輯;頂級曲線顯示了編輯器在內容頁面上每月超過五個編輯。
2001年至2006年5月之間的註冊用戶數量

志願者的作者人數在2007年開始停滯不前,此後有所減少。在德國,經常活躍的作者人數從2008年初的9254年峰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到2015年底的5862。[18]

2005年1月Google Zeitgeist宣布“ Wikipedia”是www.google.de上的第八大查詢。2005年2月,維基百科排名第三Firefox情人節。 2005年6月,維基百科排名第一。

截至2022年,德國Wikipedia數據庫的大小約為六GB。[19]

德語的語言和品種

為其他幾種德語品種創建了單獨的Wikipedias,包括Alemantic German(als :),,,盧森堡(磅:),賓夕法尼亞州德語(PDC :),,Ripuarian(包含科爾施; ksh :),低德國人(nd :)和巴伐利亞(酒吧:)。但是,這些知名度不如德國維基百科。[20]還有荷蘭低撒克遜人(NDS-NL :)和門諾派低位德國維基百科。

特徵

每日要求刪除,事實上刪除的文章和這兩個值的比率

在許多方面,德國維基百科與英國維基百科不同。

  • 與英文Wikipedia相比百科全書的著名性通過編輯的判決來表達,以確定是否允許有關某個主題的文章。知名度的標準更具體。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特定準則。[21]
  • 沒有合理使用規定。在英語Wikipedia上接受的圖像和其他媒體可能不適合德國Wikipedia。[22]但是,那原創性閾值對於應用藝術品的作品而言,設置更高,這通常也允許使用公司徽標和類似圖標。
  • 更強烈地鼓勵了學術來源的使用,而不是新聞和其他類型的來源。德國可驗證性(貝勒)指南將學術來源歸類為比非學術來源更可靠的;至少從理論上講,後者的用途只有在缺乏公開的學術資源來涵蓋主題的情況下才允許。[23]
  • 2005年9月,埃里克·莫勒(ErikMöller)表示關注“長期保護在德國Wikipedia上過度使用”:[24]2005年9月14日,有253頁處於完全保護狀態(僅由管理員編輯)超過兩週。這是維基百科最高的,第二高的是日本維基百科166頁,英國維基百科在138頁中。[25]截至2008年5月,德國Wikipedia的半保護文章中的百分比最高(未註冊或最近註冊的用戶不可編輯)(0.281%)(0.281%)是十個最大的Wikipedias,但就完全保護的文章(0.0261%)而言,它排名第四,僅次於日本,葡萄牙和英國維基百科。[26]
  • 處理故意破壞和其他虐待的結構不太結構化:有時會在第一次編輯中被阻止,並且如果他們的編輯清楚地表明對實際百科全書工作缺乏興趣,則不會警告。如果添加的文本包含非法陳述,例如大屠殺否認.
    同樣,Checkuser函數很少用於確認同一個人對多個帳戶的使用,因為可疑帳戶通常會被封鎖。
  • 如果被認為太短,可能會刪除有關毫無疑問的值得注意的文章。儘管對最小文章(稱為存根)的要求是等效的,但德國人和英語Wikipedia在實踐的方式上有很大差異。[27]
  • 2005年12月28日,決定從德國維基百科中消除類別“存根”(以及將文章識別為存根的相應模板)。[28]
  • 用戶不必創建帳戶即可開始新文章。
  • 不像宿務拋光荷蘭意大利人瑞典或許多其他Wikipedias,德國人不包含大型收藏機器人生成地理存根或類似文章。
  • 德國Wikipedia版本沒有仲裁委員會直到2007年5月。目前,德國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在維基百科政治中僅扮演較小的角色。
  • 類別是奇異的,沒有區別於性別。類別通常僅用於至少十個條目,即使對於大量項目,也不會總是細分的,因此當前類別通常僅描述一個屬性(例如國籍)。其他類別被細分,但與英語Wikipedia不同。例如,“化學家”被世紀所細分,而不是由國籍細分。另一方面,大學教授通常會根據他們教的位置進行分類。
  • 相當於英語維基百科的特色文章和良好的文章是Exzellente Artikel(優秀的文章)和Lesenswerte Artikel(好文章;字面上地:文章“值得閱讀”)。
  • 在2005年,進行了討論和民意調查,導致決定逐步使用本地圖像上傳並專門使用Wikimedia Commons對於未來的圖像和其他媒體。[29]實施此功能持續了大約一年的嘗試,德語“上傳文件”頁面顯示了這段時間的大型指針,但是自2006年12月以來,又有一個本地圖像上傳頁面,而沒有任何指向Wikimedia Commons的指針。根據德國維基百科政策可以接受的公共圖像的刪除,這是由於刪除的。[30]
  • 從2004年12月開始,德國Wikipedians開創了Persondata(“ Personendaten”),這是一種特殊格式元數據關於2005年12月在英語Wikipedia中引入的人(名稱,出生日期和地點等)。一開始,該系統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德國Wikipedia的DVD版的搜索功能(見下文)。在2005年1月的介紹期間Personendaten被添加到現場維基百科的大約30,000篇文章中,部分由某種自動工具輔助。該模板當前已棄用,並且不再在任何頁面上。[31]
  • 喜歡路標在英國維基百科,德國維基百科也有自己的內部報紙庫里爾。但是,那庫里爾是在單頁上佈置的,不是每週發行,而是由感興趣的Wikipedians不斷更新,其中舊文章被存檔。
  • 在德國維基百科中,發音為[ˌkiˈpeːdia]。

審查版本

Wikimania 2006吉米·威爾士宣布德國維基百科很快將建立一個系統“穩定的文章版本“在試用的基礎上也被稱為目擊。該系統於2008年5月上線。某些用戶,所謂的“活躍的掠奪者”現在,現在能夠將文章版本標記為“審查”,表明本文沒有明顯的破壞。屏幕右上角的註釋向讀者指示文章的當前版本是否已經進行了審查,並根據需要提供訪問最新的審核版本或更新,未經瀏覽的版本。

德國維基百科有兩個級別目擊狀態像英語維基百科待更改保護:被動啟動活躍的光芒。如果將最後一個編輯標記為視圖,那麼前者可以立即對文章進行更改,而後者只能手動審查待處理的更改。

雜項

展覽“維基百科五年”哥廷根大學圖書館,2006年3月

事件

Wikipedians的第一次現實生活聚會於2003年10月在慕尼黑。由於這次會議定期擊中圓桌會議(稱為“ Wikipedia-Stammtisch”),因此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各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建立。圓桌會議已成為講德語社區中大學交流的重要方面。[32]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德國維基百科都會組織一場寫作比賽,由社區當選的陪審團被提名的文章。獎品由個別社區成員和公司贊助。第一場比賽於2004年10月舉行 - 克洛斯特·萊恩(Kloster Lehnin)(萊恩寧·阿比(Lehnin Abbey))被選為44篇提名文章的獲勝者。第二場比賽於2005年3月舉行,獲得了52份捐款,第三次捐款,2005年9月70日。[33]

在2006年3月的寫作競賽中,150條提名的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歷史和社會(56個提名),藝術和人文科學(36)和科學(46)。關於棕熊的文章(德語Braunbär)贏了,在比賽結束後幾週,在提名的27篇文章中獲得了特色。[34]2007年3月,舉行了第六次競賽,獲勝者是武裝衝突的《海牙保護文化財產公約》的文章(武裝衝突(德語Haager Konvention Zum Schutz Von Kulturgut Bei Bewaffneten Konflikten)。

德國維基百科人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維基百科會議,Wikimania 2005,2005年8月法蘭克福。來自50多個國家 /地區的約300人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會議。

從2006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哥廷根州立大學圖書館舉行了一個特別的展覽,記錄了維基百科的頭五年。[35]

2006年,哥廷根大學主持了第一所維基百科學院。該學院旨在使學術界熟悉Wikimedia項目。2007年,第二次此類會議是與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和文學學院(科學與文學學院)一起組織的美因茲作為德國Jahr der Geisteswissenschaften的一部分(年份人文科學),由德國人頒布聯邦教育和研究部。2008年6月20日至21日舉行了第三次會議柏林,在Jahr der Mathematik(數學年)期間;會議由柏林 - 布蘭登堡科學與人文科學學院.[36]

此後,德國維基百科人與來自10個國家 /地區的參與者組織了攝影師的Foto-workshop會議。

聯繫布羅克豪斯

2004年4月,來自領先德國百科全書的文章標題的完整列表布羅克豪斯被上傳到德國維基百科,顯然是為了促進仍缺少文章的創作。代表布羅克豪斯被要求並獲得了被認為是版權侵權的內容的刪除。由於正在發展的電子郵件對話,一組五個Wikipedians訪問了“新媒體”小組布羅克豪斯曼海姆2004年7月1日。[37]友好的會議對撰寫百科全書的不同方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很明顯布羅克豪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密切觀察。

德國政府的補貼

2007年6月,一個項目可再生資源(Wikiprojekt Nachwachsende Rohstoffe)被啟動,[38][39]目的是編寫和改進有關該主題的文章。該項目運行了三年,並由德國農業部每年約80,000歐元。它由私人公司“ Nova-Institut GmbH”組織和管理。Nova GmbH和Wikimedia Deutschland e。V.為該項目提供大約每年約60,000歐元的資金,因此預算總計約為420,000歐元。

這些資金主要用於組織該項目,還用於尋找尚未為Wikipedia做出貢獻的專家。Nova也可能已經給作者支付了費用津貼。[40]

最列出的文章

Donauturm的觀察甲板和尖頂

根據2013年牛津大學研究,文章克羅地亞是關於德國維基百科最有爭議的文章。當時最有爭議的十大文章也包括在內阿道夫·希特勒科學學, 和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41]但是,簡單句子中最大的爭議之一是關於多納特姆在維也納。[42]觀察塔與Fernsehturm Stuttgart,從來沒有計劃用於電視廣播。德國Wikipedia對合適的標題和類別進行了相當長的(約60萬個字符)的討論,因為(通常是奧地利的作者)否認了Donauturm作為“電視塔”的描述。[42]Spiegel該問題的報導引用了一個參與者:“在美好的日子,維基百科比任何電視肥皂都要好”。[42]

評論和研究

2004年9月,《計算機雜誌》c't將德國維基百科與Brockhaus多媒體百科全書和德國版微軟encarta。以0到5的比例,維基百科以3.4分排名第一。[43]幾週後,每週報紙死去還將Wikipedia的內容與其他參考作品進行了比較,發現Wikipedia只需要“在自然科學領域共享其領先地位”。[該報價需要引用]2005年春季的DVD版本獲得了BjörnHoffmann的相當負面評論 - 產品經理書目學院和F.A. Brockhaus2005年7月。

2005年11月,與總部位於柏林的相關AG合作的啟用性項目對德國維基百科進行了可用性測試。[44]該研究的重點是查找信息,並包括一組建議更改MediaWiki界面的建議。2006年2月,開放可用性項目主持了第二項測試,該測試重點是新編輯的經驗。[45]報告用英語發布。

第二次測試c't2007年2月,對150個搜索詞進行了嚴格評估,其中56次與四個數字百科全書進行了比較:貝特爾斯曼Enzyklopädie2007,Brockhaus多媒體高級2007,Encarta 2007Enzyklopädie和Wikipedia。關於關注維基百科的可靠性,它得出結論:“我們在自由百科全書中沒有發現比其商業競爭對手的錯誤更多的錯誤”。[46]

2007年12月,德國雜誌斯特恩發布了德國維基百科與15卷版的在線版本之間的比較結果BrockhausEnzyklopädie。該測試被委託接受了一家研究所(總部位於科隆的Wind GmbH),其分析師評估了每個百科全書(涵蓋政治,商業,體育,科學,文化,娛樂,娛樂,地理,醫學,歷史和宗教)的50篇文章(涵蓋了四個標準(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和清晰度),並判斷Wikipedia文章平均更準確(從1到6的比例為1.6,而2.3則為2.3布羅克豪斯較低=更好)。還發現Wikipedia的承保範圍更加完整和最新。然而,布羅克豪斯被判斷為更清晰的寫作,而幾篇Wikipedia文章被批評為非專家太複雜,而且太長了。[47][48][49]

2015年,一群年輕的歷史學家審查了馬薩克·馮·卡蒂(Von Katyn)的文章,該文章被維基百科作家認為“出色”。他們指出了130多個事實錯誤,並指出本文完全忽略了新的科學文獻。[50]

離線出版物

CD 2004年11月

2004年11月,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開始分發包含德國Wikipedia快照的CD-ROM。大約40,000CD被發送給DirectMedia的註冊客戶。價格是3歐元每張CD。

用於項目的顯示和搜索軟件,digibib,由DirectMedia Publishing開發了早期出版物;它繼續前進視窗Mac OS X(現在也在Linux)。維基百科文章必須轉換為XML格式使用digibib.

為了生產CD,現場維基百科的一個轉儲已復製到單獨的服務器上,其中70名Wikipedians團隊審查了材料,刪除了胡說八道的文章和明顯的違反版權。可疑文章已添加到一個特殊列表中,將在稍後進行審查。最終CD包含132,000篇文章和1,200張圖像。

ISO圖像免費分發emuleBittorrent。在12月,芯片計算機雜誌將Wikipedia數據放在DVD它與每個問題分發。維基百科材料在GFDLdigibib軟件只能複制用於非商業用途,除了Linux版本GPLED.

CD/DVD 2005年4月

德國離線Wikipedia出版物的DVD標籤

DirectMedia於2005年4月6日發布了Wikipedia內容的新版本。該軟件包由2.7 GB DVD和單獨的可啟動CDROM組成(使用Firefox運行Linux版本)。CDROM並未包含所有數據,而是包含在內,以容納沒有DVD驅動器的用戶。DVD使用了DirectMediadigibib軟件和文章格式;一切都可以安裝到硬盤驅動器上。此外,DVD還包含HTML樹,以及用於與PDA(具體來說,mobipocketTomeraider格式)。

DVD的生產激發了Personendaten項目(請參見上文)。

審核過程類似於上述CD的過程,並在單獨的MediaWiki服務器上進行。該過程大約花了一個星期,參與了33個Wikipedians,交流IRC。為了防止重複工作,編輯將保護他們審查的每篇文章;綠色顯示了與受保護文章的鏈接。SQL查詢提前生產了潛在的垃圾郵件或破壞性物品列表。當場簡單地刪除了不可接受的文章。雖然早期CD版本的XML文章是由HTML生產的,但這次使用腳本將Wiki Markup直接轉換為digibib格式。最終的DVD包含約205,00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鏈接到貢獻者列表。

DirectMedia售出30,000 dvd,每張9.90歐元。這個價格包括16%的稅款和向Wikimedia Deutschland;生產成本約為2歐元。DVD圖像也可以免費下載。

在成功推出DVD之後,DirectMedia將10,000幅公共領域繪畫的高分辨率圖片捐贈給Wikimedia Commons(請參閱相關路標故事)。

DVD/書2005年12月

2005 DVD/Book版本的德國Wikipedia。

下一版的Wikipedia內容於2005年12月由DirectMedia的姊妹公司發行。一本139頁的書,解釋了維基百科,其歷史和政策伴隨著7.5 GB DVD,其中包含300,000篇文章和100,000張圖像。帶有DVD的書的出售為9.90歐元;兩者都可以免費下載。[51]

此版本的審查過程有所不同,不涉及人類干預。一種 ”白名單“組裝了值得信賴的Wikipedians,檢查了每篇文章歷史的最後10天,並且選擇了由白色上列的Wikipedian編輯的最後一個版本。如果不存在此類版本。未使用提名的清理或刪除的文章。

DVD 2006/2007和2007/2008

2006年12月 - 2007年和2007 - 2008年版可以從dvd.wikimedia.org下載。

圖書

威基佩系列

2005年12月關於維基百科的書是題為題為的第一本威基佩。這些書籍由Zenodot出版,其中包括有關一個常見主題的Wikipedia文章,由所謂的“ Wikipeditors”選擇和編輯,他們可能會從DirectMedia獲得賠償。這些書是在與常規德語Wikipedia頁面的單獨服務器上組裝在一起的。每一個威基佩書伴隨著“編輯卡”,這是一張讀者可以發送的明信片來編輯本書的內容。威基佩關於諾貝爾和平獎自行車南極洲, 這太陽系, 和嘻哈(音樂除其他外,還發布了其他關於主題的書籍鯨魚陰謀論漫畫天體物理學,和紅十字在作品中。[52]由於缺乏興趣,該項目在幾本書後結束。

100卷Wikipedia

出版商Zenodot於2006年1月宣布,他們打算在印刷中發布完整的德國維基百科,每本100卷,每本800頁,從2006年10月的字母A開始,然後每月每月有兩冊,以結束2010年的Z。該項目(名為WP 1.0)將由Zenodot僱用的25位編輯以及科學諮詢委員會的支持。在出版之前對文章的更改也將可以納入在線Wikipedia中。

2006年3月,Zenodot組織了一個“社區日”,與Wikipedians會面並討論該項目。Wikipedians群體已經開始使用標題為AA-AF的精選主題的文章。在3月下旬,宣布該項目被擱置了,2006年不會出版任何書籍。給出的原因是缺乏社區支持。[53]

貝特爾斯曼

2008年4月22日,出版商貝特爾斯曼宣布,它計劃在9月使用德語Wikipedia的內容髮布一卷百科全書。該卷計劃包括縮寫條目,其中包括前兩年最常用的50,000個最常用的搜索詞。這本書的價格為19.95歐元,每次出售的一歐元都去了德國分會Wikimedia基金會.[54]它於2008年9月15日在精裝書上發布,其中包含992頁和許多插圖。

法律問題和爭議

刪除

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之間的德國維基百科的新文章和刪除數量的比較

德國維基百科因刪除文章而受到批評,因為它們似乎對那些刪除它們的人“無關緊要”,儘管他們似乎有意義,有意義,寫得很好,而且足夠廣泛地對他人。這些討論在計算機雜誌以及主流媒體中獲得了新聞報導。[55][56][57][58][59]

未經授權的用途

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wikipedia內容,但存在某些條件,例如歸因,許可文本的副本,沒有任何條件衍生作品(看創意共享許可證GNU免費文檔許可證有關詳細信息)。

2005年3月,德國新聞雜誌der spiegel發表了一篇有關盧旺達種族滅絕在其在線版中;這是維基百科文章的副本。該文章不久之後被取消,並以道歉取代。[60]

2005年4月,百科全書布羅克豪斯發表了一篇有關新教皇的文章約瑟夫·拉辛格(Josef Ratzinger)在其在線版中。由於它與維基百科的文章非常相似,因此立即引起懷疑布羅克豪斯文章可能是竊。不久之後就刪除了這篇文章布羅克豪斯沒有道歉或承認有罪(請參閱路標覆蓋範圍。)

大規模版權侵權(2003-2005)

在2005年11月中旬,發現一位匿名用戶進入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發表的舊百科全書的數百篇文章東德。這些文章主要介紹哲學和相關領域的主題。用戶已於2003年12月開始。

發布了新聞稿,許多編輯開始刪除版權保護的材料。由於舊的百科全書不是在線的,而且從許多西德圖書館不容易獲得,並且用戶使用了許多不同的IP地址,因此這很困難。DirectMedia DVD必須更新。[61]

貝特蘭·邁耶(Bertrand Meyer)文章騙局

2005年12月28日,有關電腦科學家貝特蘭·邁耶(Bertrand Meyer)(創造者EIFFEL編程語言)由一位匿名用戶編輯,錯誤地報導了邁耶(Meyer)在四天前去世。五天后據報導了騙局Heise News Ticker並立即糾正了這篇文章。德國和瑞士的主要新聞媒體介紹了這個故事。邁耶本人繼續對維基百科發表積極的評估,得出結論:“該系統屈服於其潛在缺陷之一,並迅速康復。這不會影響大局。被嚴重誇大了。”[62]

命名Tron

2006年,美國德國分會Wikimedia DeutschlandWikimedia基金會,被陷入已故德國計算機黑客父母之間的法律糾紛Boris“ Tron”花草和基礎。[63]父母不希望公開提及花草的真實姓名,並在2005年12月獲得了初步禁令柏林法院反對美國人Wikimedia基金會,需要從Wikipedia中刪除Florricic的名字。該名稱沒有刪除。2006年1月19日,他們獲得了第二次禁令,這次是針對Wikimedia Deutschland,禁止地址www.wikipedia.de(由Wikimedia Deutschland控制),以重定向到德國Wikipediade.wikipedia.org(由Wikimedia Foundation控制並主持實際的百科全書),只要Wikipedia提到了FloriCic的名稱。Wikimedia Deutschland遵守了並用解釋情況的註釋代替了重定向,但沒有特別提及Tron案件。德國維基百科仍然可以通過de.wikipedia.org在這段時間。一天后,維基梅迪亞·迪茨蘭(Wikimedia Deutschlandwww.wikipedia.de到德國維基百科。2月9日,法院使禁令無效,裁定死者的權利和父母的權利均未因出版名稱而受到影響;這項裁決在上訴中被維持,於5月12日決定。

盧茲·海爾曼(Lutz Heilmann)的爭議

2008年11月,盧茲·海爾曼(Lutz Heilmann),成員德國議會,獲得了針對Wikimedia Deutschland e的初步禁令。V.,禁止轉發www.wikipedia.dede.wikipedia.org。根據在線重點,海爾曼反對聲稱自己尚未完成大學學位,並且他參加了一家涉及的企業色情。該報告還表明,Wikipedia文章已被一位匿名用戶在該主張中反復改變政府大樓,但海爾曼否認參與了一場編輯戰爭。德國維基梅迪亞顯示了一個解釋情況的頁面。海爾曼(Heilmann)於11月16日宣布,他將放棄針對Wikimedia Deutschland的法律訴訟,遺憾的是,該百科全書的許多未涉及的使用者受到影響。

超保護和媒體查看者爭議

2014年,Wikimedia基金會(WMF)“超保護”德國維基百科上的JavaScript文件,因此沒有允許德國編輯(甚至沒有管理員)編輯它。這是針對圍繞新媒體觀看者的爭議的回應(請參閱路標覆蓋範圍。)許多德國編輯在此爭議上留下了。[64][65]致WMF的一封公開信已簽署了近1000張Wikimedians.[66]2015年4月埃里克·莫勒(ErikMöller)離開WMF;這“超保護”功能在11月被禁用。[67]

Reiss Engelhorn博物館

在2015年,Reiss Engelhorn博物館起訴WMF及其德國分會Wikimedia Deutschland涉嫌違反17張公共領域圖片的版權。[68][69]

模仿和叉子

德國維基百科的模仿包括kamelopedia,創建於2004年4月,傻瓜,創建於2004年12月,以及德國版本的不可思議的周期性,創建於2005年8月。[70]

烏爾里希·福克斯(Ulrich Fuchs)是德國維基百科的長期貢獻者,生產了一個名為的叉子Wikiweise在2005年4月。它是廣告支持的,使用了自己的軟件(但類似的Wiki標記),僅接受註冊的編輯,並突出顯示每個文章的主要貢獻者的真實姓名。從那以後,它已經離線了。

版權法

2019年3月21日,德國Wikipedia離線通知用戶歐洲聯盟的版權法改革,數字單市場版權指令,在歐洲議會2019年3月27日。宗教改革的反對者擔心基本權利包括免費媒體以及言論和藝術自由。停電的目的是告知和抗議這一有爭議的決定。

參考

  1. ^Wikimedia Wikipedias及其統計清單。檢索2009年4月12日。
  2. ^一個b吉米·威爾士[Wikipedia-l]替代語言Wikipedias,2001年3月16日
  3. ^一個bwikipedias/table meta.wikimedia.org列表,統計數據
  4. ^“ Kategorie:Begriffsklärung”。德國維基百科。 Wikimedia基金會。檢索9月14日2018.
  5. ^“ Absolut Diskret:So EntlarvtBöhmermannWikipedia-Manipulationen”.BR24(在德國)。 2021年9月3日。檢索1月22日2022.
  6. ^“ Nach Kritik:dfb intschuldigt SichWegengeändertemWikipedia-Artikel”.www.fr.de(在德國)。 2021年1月23日。檢索1月22日2022.
  7. ^Lobe,Adrian。“ Gekaufte Wahrheiten Auf Wikipedia”.süddeutsche.de(在德國)。檢索1月22日2022.
  8. ^Internet檔案館的德國Wikipedia快照主頁,2001年3月21日12:10(修訂#9),相關修訂記錄。檢索2008年11月4日。
  9. ^“ nupedia dismand-l部分”(2001年4月6日),“ Vergil”(2001年4月16日),“ Pylos”(2001年4月17日)。
  10. ^關於德語Wiki的“聚合酶-Kettenreaktion”文章,展示了2001年5月的編輯
  11. ^,p。 147。
  12. ^“ Wikimedia流量分析報告 - 每次Wikipedia語言的頁面視圖 - 故障”。
  13. ^“ Wikimedia流量分析報告 - 每次Wikipedia語言的頁面視圖 - 故障”。
  14. ^德國維基百科(英語)的統計數據
  15. ^“ Wikipedia統計數據 - 表格 - 德語”。stats.wikimedia.org。檢索4月12日2009.
  16. ^2006年12月29日
  17. ^一個b,p。 148。
  18. ^Zeitung,Süddeutsche。“ Warum Wikipedia Nach 15 Jahren在Der Krise Steckt中”.süddeutsche.de(在德國)。檢索1月30日2022.
  19. ^“ Wikipedia:Technik/Datenbank/Download”。
  20. ^維基百科統計
  21. ^"“相關性”(著名指南)。2009年1月13日。檢索1月13日2009.
  22. ^"“ bildrechte”(圖像權利)”。2009年1月10日。檢索1月13日2009.
  23. ^Wikipedia:BELEGE
  24. ^埃里克·莫勒(ErikMöller):Wikipedia頁面保護報告Wikitech-L郵件列表,2005年9月14日
  25. ^“最長的頁面保護,2005年9月 - 元”。meta.wikimedia.org。檢索12月20日2010.
  26. ^Tim'Avatar'Bartel:Entsperrung der WikipediaWikide-L郵件列表,2008年5月28日07:45:55 GMT
  27. ^Wikipedia:Stub,de:Wikipedia:存根
  28. ^德國維基百科:關於廢除存根模板的民意調查,2005年12月28日
  29. ^德國Wikipedia:關於僅在Wikimedia Commons上上傳圖像的民意調查
  30. ^德國Wikipedia:有關圖像上傳和Wikimedia Commons的問題
  31. ^雅各布·沃斯(Jakob Voss):元數據與Personendaten及其他Wikimania 2005
  32. ^德國維基百科:圓桌會議
  33. ^國際寫作競賽,2005年3月。
  34. ^寫作比賽(在德國)
  35. ^展覽“fünfjahre wikipedia,展覽圖和照片
  36. ^維基百科學院網站存檔2006年4月13日在Wayback Machine(在德國)
  37. ^報告:Wikipedia遇到Brockhaus
  38. ^Nova-Institut(2007年6月26日):nachwachsende rohstoffe in die wikipedia!存檔2008年2月3日在Wayback Machine新聞稿。檢索2007年10月24日。
  39. ^Fachagentur Nachwachsende Rohstoffe(FNR)e。V.2007年10月&zeitraum = formular&minz = 0&maxz = 1&anzahl = 10&zurueck = 1 projektbeschreibung:nachwachsende rohstoffe im wikipedia-wikipedia-online-online-inline-lexikon。檢索2007年10月24日。
  40. ^Nova-Institut:nachwachsende rohstoffe in die wikipedia!項目頁面。檢索2008年7月31日。
  41. ^格羅斯,道格。 “Wiki Wars:10個最具爭議的Wikipedia頁面。”(檔案CNN。2013年7月24日。2013年7月26日檢索。
  42. ^一個bcSpiegel 19.04.2010,Internet,Im Innern des Weltwissens,Mathieu von Rohr
  43. ^專家報告:激情超出了浮華的性吸引力(Wikipedia)2004年10月4日
  44. ^可用性測試:在德國Wikipedia中查找信息 - 測試結果存檔2006年5月6日在Wayback Machine2005年11月
  45. ^可用性測試結果可用:“ Wikipedia中的編輯”存檔2006年4月29日在Wayback Machine,2006年3月7日
  46. ^Dorothee Wiegand:“ Entdeckungsreise。DigitaleEnzyklopädienErklären死亡之處”。C'T 6/2007,2007年3月5日,第1頁。136-145。原始Quote:“ Wir Haben in Den Texten der freienenzyklopädienicht Mehr fehler fehler gefunden als in denen der Kommerziellen konkurrenz”
  47. ^Wikipedia:WissenFürAlle。斯特恩50/2007,2007年12月6日,第30-44頁
  48. ^WikipediaSchlägtBrockhaus斯特恩在線,2007年12月5日(測試摘要,德語)
  49. ^K.C.瓊斯:德國維基百科超越傳統百科全書的在線版本存檔2007年12月12日在Wayback Machine.信息週,2007年12月7日
  50. ^城市,托馬斯。“維基百科:überhundert fehler,超級!”.süddeutsche.de(在德國)。檢索1月22日2022.
  51. ^Heise Newsticker:neue wikipedia-dvd im handel und zum下載,2005年12月9日(在德國)
  52. ^“ Hauptseite”(在德國)。 wikipress.de。檢索12月20日2010.
  53. ^Heise Newsticker:wikipedia wird noch nicht gedruckt,2006年3月24日(在德國)
  54. ^“維基百科在德國讀書”法國鹼,2008年4月23日
  55. ^Linux Computer Magazine中的文章“ Wikipedia提議的Linux發行版的進一步刪除”2007年4月10日
  56. ^“維基百科:爭取相關性”c't計算機雜誌2009年10月30日
  57. ^Windows Computer雜誌上的“ Wikipedia:關於任意刪除的爭議”文章2009年10月19日
  58. ^“維基百科:刪除世界冠軍?”在gulli.com新聞上2009年12月27日
  59. ^有關計劃刪除Wikipedia的文章有關電視名人的文章在新聞門戶網站T家庭(德國最大的ISP)2010年7月16日
  60. ^德國Spiegel複製了Wikipedia2005年3月9日
  61. ^侵犯版權的報告
  62. ^維基百科的防禦和插圖存檔2006年3月22日在Wayback Machine,伯特蘭·邁耶(Bertrand Meyer),2006年1月
  63. ^“ Spiegel在線文章(德語)”。 spiegel.de。 2006年1月10日。檢索12月20日2010.
  64. ^Wikipedia:SuperProtect-Streit Spitzt Sich Zu
  65. ^Wikimedia-Stiftung Zwingt Deutschen Nutzern Mediaviewer AUF
  66. ^“致維基梅迪亞基金會的信:超保護和媒體查看器”。meta.wikimedia.org。2014年8月19日。檢索8月21日2016.
  67. ^“超保護”。meta.wikimedia.org。2015。檢索8月21日2016.
  68. ^米歇爾·鮑爾森(Michelle Paulson);Geoff Brigham(2015年11月23日)。“ Wikimedia基金會,Wikimedia Deutschland敦促Reiss Reiss Engelhorn博物館重新考慮有關公共領域藝術品的訴訟”。Wikimedia博客。檢索8月21日2016.
  69. ^本傑明·薩頓(Benjamin Sutton)(2015年12月8日)。“博物館起訴維基梅迪亞(Wikimedia)主持其公共域藝術品的版權照片”.高過敏性。檢索8月21日2016.
  70. ^chip.de:BrockhausfürKamele -Wikipedia -Parodien存檔2012年8月4日在存檔,2008年3月11日(在德國)

進一步閱讀

外部鏈接

  • CD的一般描述
  • 第一DVD的一般描述
  • 第二DVD和Wikipress的一般描述
  • WP 1.0,書籍形式出版(在德國)
  • WP 1.0,項目的主頁(現在重定向到zeno.org)
  • WP 1.0,在德國維基百科中對項目的討論
  • Geschichte,是德國維基百科的個人歷史,由Wikipedians之一撰寫(在德國)
  • Wikipedia路標的德國維基百科的報告,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