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ṇa

Guṇa梵文गुण)是一個概念印度教Ja那教錫克教,可以翻譯為“質量,特殊性,屬性,屬性”。[1][2]

該概念最初是值得注意的Samkhya哲學。[3]古納斯現在是幾乎所有學校的關鍵概念印度哲學.[4]根據這個世界觀,有三個古納斯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生物中一直存在並繼續存在。[4]這三個古納斯被稱為:薩特瓦(善良,平靜,和諧),拉賈斯(激情,活動,運動),塔瑪斯(無知,慣性,懶惰)。[5]這三個古納斯根據印度世界觀的說法,每個人和所有事物都存在。這些的相互作用古納斯定義某人或某物的性質,並確定生活的進步。[4][6]

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意味著“一個細分,物種,善良,質量”或某物或某人的操作原則或趨勢。[6]在人類行為研究中,古納意味著個人的個性,天生的本性和心理屬性。[7][8][9]

像所有梵語技術術語一樣,Guṇa很難用一個單詞進行總結。它的原始含義是一個線程,這意味著將原始材料編織在一起以構成現實。常見的常見翻譯通常是“質量”。[10]

術語

古納出現在許多古代和中世紀的印度文本中。根據上下文,這意味著:[1][2][11]

  • 弦或線,繩子,弦,和弦(音樂,元音語音和藝術文學)[12][13]
  • 美德,優點,卓越(和蘇特文學)[11][14]
  • 質量,特殊性,趨勢,屬性,財產,物種(物種)(Sastras經文,史詩,食物和分析文獻)[15]
根和起源

Guṇa既是梵語中的根源又是單詞。其不同的上下文驅動含義是從根或單詞得出的。在Nirukta的第六節中Yāska,公元前第一千年的梵語語法和語言文本帕尼尼Guṇa被聲明是從另一個根派生的gaṇa[16]這意味著“計數,枚舉”。[17]這種含義導致了它在形成,細分,通過特殊性,屬性或屬性對任何事物的分類中的使用。這種含義也導致了它與前綴的使用dviguna(雙重),Triguna(三倍)等。

在其他情況下,例如語音,語法和藝術,“Guṇa-”佔用的含義阿曼特拉納(आमन,邀請,邀請)或Abhyasa(習慣,實踐)。[17]在《摩ab婆羅多書》第6章中,第2章的含義古納同樣,出現在解決每個部分的意義上(根表示阿曼特拉納),從而意味著Avayava(अवयव,成員,分區,部分)。在梵語關於食物和烹飪的論文中,古納意味著質量,趨勢和成分的性質。古代南印度評論員,例如lingayasurin,解釋了古納作為“線程,string”,從root guna-出現在重複意義上(Abhyasa),而泰盧固語評論員Mallinatha解釋了根源古納 - 在Sisupalavadha中被理解為阿姆爾達納(重申,重複)。[17]拉爾森(Larson)和巴塔卡里亞(Bhattacharya塔特瓦(ततततव,基本屬性,原理,無形的本質)或某物。[11][18]

在哲學,道德和理解自然的背景下“古納 - ”有更多的牙科NA採取解決質量,實質,趨勢和財產的含義。[11][17]在抽象的討論中,它包括所有品質的色調 - 理想,中立或不良;但是,如果未指定,它就可以真誠地假定在印度哲學上是善良和神聖的。因此,古妮從根“Guṇa-”意思是某人或某物具有“神聖品質”的意思,如Svetasvatara Upanishad Hymn VI.2。[17]

各種哲學下的古納斯

先天性和傾向是印度文學中的關鍵古老概念。Maitrayaniya Upanishad是最早的文字之一,明確提到了梵天,毘濕奴和濕婆的印度三位一體,並將其聯繫起來古納 - 作為創建者/活動,保存器/純度,驅逐艦/回收者。[19]三種類型的想法古納然而,在許多早期和後期的印度文本中都發現了天生的天性和共同改變世界的力量。[20]

薩姆赫亞印度教學校

Samkhya哲學,guṇa是三個“趨勢,素質”之一:薩特瓦拉賈斯塔瑪斯。這種質量已被各種學校廣泛採用印度教用於對行為和自然現象進行分類。這三個素質是:

  • 薩特瓦是平衡,和諧,善良,純潔,普遍主義,整體,建築,創造力,積極,和平與美德的質量。[21]
  • 拉賈斯是激情,活動的質量,既不好也不是壞,有時是自我中心,利己主義,個性化,驅動性,運動和活力。[5][22]
  • 塔瑪斯是不平衡,混亂,混亂,焦慮,雜質,妄想,妄想,消極,鈍或無活動的質量,冷漠,慣性或嗜睡,暴力,惡性和無知。[22][23]

在印度哲學中,這些品質不被認為是以一種或一種方式存在的。相反,每個人和一切都有三個,只有在不同的比例和不同的情況下。[4]生物或物質被視為這三種素質的聯合作用的最終結果。[4][5]

據Samkya學校所說,沒有人,也沒有任何人純粹是Sattvik或純粹是Rajasik或純粹是Tamasik。[5]一個人的性質和行為在不同程度上構成了所有三個古納斯的複雜相互作用。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行為是拉賈西克(Rajasik),對薩特維克·古納(Sattvik Guna)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某些人中,拉賈西克(Rajasik)受到塔瑪西克·古納(Tamasik Guna)的重大影響,依此類推。[5]

所有事物的古納斯平衡和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並做到。但是,在印度世界觀中,一種質量面孔的慣性變化與其他兩個品質的變化。變革需要內部或外部影響或強化,作為知識和力量的轉變。改變力量來自拉賈斯古納(Guna),薩特瓦·古納(Sattva Guna)賦予了一個和諧和建設性的改變,而塔瑪斯·古納(Tamas Guna)則檢查或推遲了這一過程。

在印度神話中,毘濕奴(Vishnu)有更多薩特瓦,梵天有更多拉賈斯,濕婆神都看到了古納斯.[20]

尼亞印度教學校

尼亞(一般性或共同特徵)印度教學校,關於什麼古納手段以及質量是先天的,主觀的還是可描述的。這所學校的早期學者確定了17種素質,後來的學者擴大到24個品質guṇas。該學校的不同學者列表24個不同;例如,Bhasarvajna拒絕了古代學者通常接受的24個中的6個。[10]最常見的列表是:顏色,味道,氣味,觸摸,數字,接觸,脫節,寬度,近距離,維度,分離,知識,愉悅,愉悅,沮喪,慾望,仇恨,仇恨,努力,體重,流動性,粘度,粘度,處置趨勢,處置趨勢,性格,功績,不良和聲音。[24]

Nyaya學校認為質量是不可重複的,這是西方哲學中未發現的概念主題,其中“質量”被認為是可重複的。在印度教的一些平行學校中也找不到。可重複性意味著一個對像中的白色與另一個對像中的白色相同,而白色表示同一件事。Nyaya學者認為“白色”是“白色”的古納,但這與物體或生物的“白色”不同。對他們來說,懷特有很多色調,“白色”是主觀的。[24]

在拉克薩納瓦利(Laksanavali古納討論更多的細微差別。例如,他寫道,“地球質量”僅在符合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才是特定的:它發生在地球中,不會發生在任何不泥土的事物中,並且是一種獨特的質量,不能被描述為其他品質的組合。[25]

瓦希希卡(Vaisheshika)印度教學校

Vaisheshika印度教與尼亞亞學校最相關的印度教學校指出,我們對世界上任何人和事物的意識,理解和判斷都是關係的。所有關係,持有印度教學校,在Anuyogin(參考)和pratiyogin(指南)。[26]古納(質量)被認為是七個帕帕塔(類別)關係。其他是:薩馬瓦亞), 存在 (巴瓦),屬(薩馬尼亞), 物種 (Vishesha), 物質 (Dravya)和運動/行動(卡曼)。與Vaisheshika不同,Nyaya認為本質是古納(質量)。[26]

GangeshaNyaya學者提出了一種有些不同的理論,指出我們的意識是兩種類型 - 真實和錯誤。當我們試圖觀察一些卓越時,就會產生真正的意識(古納)在其原因上,雖然虛假意識是由於觀察到的錯誤而引起的(dosha)。換句話說,從甘莎(Gangesha)的角度來看,觀察者的心態和態度會影響關係意識。[27]

Bhagavad Gita

第2、3、7、13、14、17和18章Bhagavad Gita討論古納.[28]第17.2節指的是三個古納 - 薩特維奇,拉賈斯和塔瑪西奇 - 天生的本性(一個人的心理學或個性)。[29][30]Sattvic Guna是一個由純粹,真理,富有同情心的事物驅動的,不渴望,因為它是正確的,積極的和良好的,而是做正確的事。塔瑪西奇古納(Tamasic Guna)是由不純潔的,黑暗,破壞性的,旨在傷害另一個,輕蔑,消極和惡毒的驅動的。拉賈斯古納(Rajasic Guna)是一個以自我驅動的,出於個人激情,活躍,勇敢的,尋求他人的認可。[28][30]

在第17章和第18章中,Bhagavad Gita通過其三個說明了各種項目和行動古納。例如,討論了三種類型的慈善機構,以及使慈善機構Sattvic,Rajasic或Tamasic的原因。同樣,食物,人際關係,知識和行動也可以根據三個古納.[28]在第18章中,例如:[31]

नियतंनियतंवेषतःवेषतः。अफलपममयतेयते॥२३
यततुमम。。कतद。。。
अनुबनधंषयंचचच。。मोहमयते॥२५ ॥२५ ॥२५

良性,思想不依戀,不渴望結果的行動被認為是sattvic;拉賈斯(Rajasic)純粹是渴望享樂,自私和努力來驅動的行動;由於妄想而採取的行動,無視後果,而不考慮對他人或自我的損失或傷害,被稱為tamasic。

- Bhagavad Gita,第18章,第23-25節[31]

同樣,馴服知識是同樣的知識,而不必關心目的或意義,而不必擔心原因,而不必擔心原因。被隔離的知識,認為一切無關,個人主義和毫無意義的知識是拉賈斯人。知道一個人在所有生物中的知識,尋求整體,一個多樣性團結,分隔組件中的相似性是Sattvic。[32]

此外,在Bhagavad Gita的第2章中,奎師那建議阿朱那超越存在的三種模式和其他形式二元論.[33]

道德理論中的古納

古納是印度哲學中道德理論框架中的四個重要要素之一。[5][34]Bommer等。表明道德/非倫理行為是個人屬性,個人環境,社會環境以及製度規則和法律的結果。[35]古納理論是對個體屬性的古代印度哲學,而這些理論集彈解決個人和社會環境以及其機構框架的一部分。古納理論,克勞福德說[34]代表一個值的層次理論,其中建議層次結構的相對順序與每個個體的相對比例不同古納。三個相互作用古納斯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在印度世界觀中,這些價值觀會影響個人的行為以及個人所經歷的幸福和寧靜。[4][36][37]古納斯不被視為靜態和設置。印度文學,例如《博伽梵歌》,陳述它是動態的,並且可以隨著知識,內省和理解而改變sva-dharma。意識到自己的sva-dharma在印度道德理論中強調自我。例如jivanmukti(自我實現)和Moksha.[38][39]

古納理論對構成人格的價值觀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但與其他道德理論一致。[40]

古納在宇宙學中

Samkhya宇宙學結合三個guṇas與原始物質(宇宙,Prakrti)。[41][42]這些都存在於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生物中,正是它們的相互作用定義了身體和心理特徵和自然。[41]它們是基本的運營原則或“趨勢”prakṛti稱為:薩特瓦Guṇa拉賈斯Guṇa, 和塔瑪斯Guṇa.[6][43]當任何一個古納Samkhya學校在存在或物體中失去平衡,建議一種進化模式開始,不僅影響了自己,而且影響其環境。[41]purusha或意識被認為與prakriti分開,無濟於事。[41]

在其他情況下古納

梵語語法

在裡面梵語語法傳統Vyakarana),guṇa是一種古老的語言創新,可以增強元音詞集,使其在書寫時更明顯,並在聽到時更加共鳴。[13]德懷特指出使用古納鑑於其複雜性,使梵語更具動態性,使這個想法表達出來。換句話說,使用古納在梵語中,在語音傳遞和智力結構中增加了深度和精緻。[13]這些創新不是梵語獨有的,而是在希臘,拉丁語,意大利語和俄語中發現的。[44]古納梵語的其他語言規則由帕尼尼在他的Ashtadhyayi.[45]

古納指的是一組正常長度元音,這些元音比基本組少(用現代術語,零等級),但比vṛddhi元音(用現代術語,延長等級)。舉個例子,我,我,你是基本(零級)元音,帶有相應的guṇa(全級)元音ar,e,ovṛddhi(加長)元音ār,ai,au。(一旦意識到,在較早的發展階段,這是可以理解的eoAIau和梵語AIauāiāu古納對應於現在稱為的全等級印度 - 歐洲的阿布勞特。與古納vṛddhi.[46]

阿育吠陀

在術語中阿育吠陀(傳統藥物),Guṇa可以參考任何物質可以展示的二十種基本屬性之一,以十對反義詞排列,即。重/輕,冷/熱,不易/乾燥,暗淡/鋒利,穩定/移動,軟/硬,非slimi/粘性,光滑/粗糙,微小/毛,粘液/液體。[47]

古納也是阿育吠陀醫學中的一個概念,是評估條件和飲食。因此,Triguna和Tridosha被認為與阿育吠陀的傳統相關。

也可以看看

參考

  1. ^一個b古納莫尼爾·威廉姆斯(Monier Williams)的梵文 - 英語詞典,科隆數字梵文,德國
  2. ^一個b古納梵文 - 英語詞典,德國科恩大學
  3. ^拉爾森,杰拉爾德·詹姆斯。古典Samkhya:一種解釋。p。37.指Surendranath Dasgupta的意見。Quote:“在Caraka Samhita和Mahabharata的Pancasikha學說中,可以看到一所較老的Samkhya。它沒有古納斯的理論,最終的救贖國家是一種無意識的殲滅。”
  4. ^一個bcdefJames G. Lochtefeld,“ Guna”,插圖印度教百科全書:A – M,卷。1,羅森出版社,ISBN978-0823931798,p。265
  5. ^一個bcdefAlban Widgery(1930),“印度倫理原理”,國際道德雜誌,卷。40,第2號,第234–237頁
  6. ^一個bcTheos Bernard(1999),印度哲學,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13731,第74–76頁
  7. ^Elankumaran,S(2004)。“人格,組織的氣候和工作參與:一項實證研究”。人類價值觀雜誌.10(2):117–130。doi10.1177/097168580401000205.
  8. ^Deshpande,S;Nagendra,H。R。;Nagarathna,R(2009)。“瑜伽對古納斯(人格)和自尊心在正常健康志願者中的影響的隨機控制試驗”.國際瑜伽雜誌.2(1):13–21。doi10.4103/0973-6131.43287.PMC 3017961.PMID 21234210.
  9. ^Shilpa,S;Venkatesha Murthy,C。G.(2011)。“從阿育吠陀的心理評估的角度了解人格:案例”.Ayu.32(1):12–19。doi10.4103/0974-8520.85716.PMC 3215408.PMID 22131752.
  10. ^一個bKarl H. Potter(2011),印度哲學百科全書,第2卷:印度形而上學和認識論,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03091,p。112
  11. ^一個bcdGerald James Larson和Ram Shankar Bhattacharya(2014),《印度哲學百科全書》 - 薩姆赫亞,印度哲學的二元傳統,第4卷,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ISBN978-0691604411,第65-66頁
  12. ^WRaffé(1952),Rāgas和Rāginīs:印度美學的關鍵,《美學與藝術批評雜誌》,11(2):105–117
  13. ^一個bc本傑明·伍德布里奇·德懷特(Benjamin Woodbridge Dwight),現代語言學:比較語音學。比較英語詞源Google書籍
  14. ^E Yamaguchi(1967),“對Pratyaya-Sarga的考慮”,印度和佛教研究雜誌,15、16–22
  15. ^Klostermaier,K(1984)。“時間在Patañjali的Yogasūtra”。東方哲學.34(2):205–210。doi10.2307/1398919.
  16. ^加納納梵語 - 英語詞典,德國
  17. ^一個bcdeKapila Vatsyayan,Kalātattvakośa:自然的表現:Sr̥ṣṭiVistāra,第4卷,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15476,第144-148頁
  18. ^塔特瓦梵文 - 英語詞典,德國科恩大學
  19. ^G. M. Bailey(1979),《印度教Trimūrti神話中的三功能元素》,numen,卷。26,fast。2,第152–163頁
  20. ^一個b貢達,揚(1968)。 “印度三位一體”。人類.63:215–219。
  21. ^Alter,Joseph S.,現代印度的瑜伽,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1頁。55
  22. ^一個bFeuerstein,Georg瑜伽瑜伽百科全書,香巴拉出版物,1997年
  23. ^韋爾,伊恩瑜伽darśana的完整性,1998年,紐約出版社,p。110
  24. ^一個bKarl H. Potter(2011),《印度哲學百科全書》,第2卷:印度形而上學和認識論,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03091,第112–132頁
  25. ^Karl H. Potter(2011),《印度哲學百科全書》,第2卷:印度形而上學和認識論,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03091,第113–114頁
  26. ^一個bKarl H. Potter和Sibajiban Bhattacharya(1994),《印度哲學百科全書》,第6卷:印度哲學分析,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ISBN978-0691073842,第15–24頁
  27. ^Karl H. Potter和Sibajiban Bhattacharya(1994),《印度哲學百科全書》,第6卷:印度哲學分析,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ISBN978-0691073842,第97–117頁
  28. ^一個bc克里斯托弗·凱普爾(Christopher Key Chapple),《博伽梵歌》: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五個新聞版本ISBN978-1438428420,第185-194、330–332、634–661頁
  29. ^克里斯托弗·凱普爾(Christopher Key Chapple),《博伽梵歌》: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五個新聞版本ISBN978-1438428420,p。635
  30. ^一個bGideon Arulmani等(2014),《職業發展手冊:國際觀點》,施普林格,ISBN978-1461494591,第139–143頁
  31. ^一個b第一英文翻譯:Christopher Key Chapple,Bhagavad Gita: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五次新聞版本ISBN978-1438428420,第684–686頁;
    第二英文翻譯Bhagavad Gita:第18章第23-25節;
    有11個解釋/評論(梵文):Bhagavad Gita第18.23–25章;pp。333–336
  32. ^克里斯托弗·凱普爾(Christopher Key Chapple),《博伽梵歌》: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五個新聞版本ISBN978-1438428420,第681–683頁
  33. ^Swami Mukundananda。“ Bhagavad Gita:第2章,第45節”.
  34. ^一個bS. Cromwell Crawford(2003),章節:印度教倫理,二十一世紀印度教生物倫理學,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ISBN978-0791457801,第11–30頁
  35. ^Michael Bommer等人(1987年),《道德和不道德決策的行為模型》,《商業道德雜誌》,6(4):265–280
  36. ^N Pani(2009),印度教,《經濟學與道德手冊》(編輯:Jan Peil和Irene Staveren),Edward Elgar,ISBN978-1845429362,216–221
  37. ^NK Shastree,專業的價值管理,ISBN978-8180693410,第21–30頁
  38. ^Klaus Klostermaier(1985),Mokṣa和批判理論,East和West哲學,35(1):61-71
  39. ^卡爾·波特(Karl Potter)(2008),《印度哲學百科全書:advaitavedāntatomisaṃkara及其學生》,第1卷。3,Motilal Banarsidass,第210–215頁
  40. ^M Innes-Brown和S Chatterjee(1999),古納理論在東方價值觀和西方管理實踐的一致性中的相關性,《人類價值觀雜誌》,5(2):93–102
  41. ^一個bcdJames G. Lochtefeld(2001),印度教的插圖百科全書:A-M,Rosen Publishing,ISBN978-0823931798,第224、265、520頁
  42. ^阿克塞爾·邁克爾斯(Axel Michaels(2003),傳統印度教的自然概念,跨文化的環境,施普林格,ISBN978-3642073243,第111–121頁
  43. ^Maharishi Mahesh Yogi在Bhagavad-Gita上,新的翻譯和評論,第1-6章。企鵝圖書,1969年,第1頁。128(V 45)和p。269v。13
  44. ^Ha Woodham,語言學會論文集,卷。 1Google書籍,第9頁,第98–101頁
  45. ^麥克唐納,亞瑟·安東尼(1927 [1886]),學生的梵語語法p。 11.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0198154666
  46. ^MW Woollaston,梵語的實用語法Google書籍,愛德華·霍爾,倫敦
  47. ^Chopra,Ananda S.(2003)。“āyurveda”。在塞林,赫萊恩(ed。)。跨文化的醫學:非西方文化中的醫學歷史和實踐。馬薩諸塞州諾威爾:Kluwer學術出版商。第75–83頁。ISBN 1402011660.p。 76,引用Sushrutasamhita25.36。

進一步閱讀

  • 納蘭(Narain),苛刻。“找到相當於'guna'的英語”。東方哲學11.1(1961):45。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