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IEC 9126

ISO/IEC 9126軟件工程 - 產品質量評估軟件質量國際標準。它已被ISO/IEC 25010 :2011取代。

根據ISO 9126的質量標準

ISO/IEC 9126標準的基本目標是解決一些眾所周知的人類偏見,這些偏見可能會對軟件開發項目的交付和感知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偏見包括在項目開始後改變優先級或對“成功”的明確定義。通過澄清,然後就項目優先級達成共識,然後隨後將抽象優先級(合規性)轉換為可衡量的值(可以通過零干預驗證架構X驗證輸出數據),ISO/IEC 9126試圖發展對項目目標和目標的共同理解。

該標準分為四個部分:

  • 質量模型
  • 外部指標
  • 內部指標
  • 使用質量指標。

品質

ISO/IEC 9126-1中第一部分中介紹的質量模型將軟件質量分類為結構化的特徵和子字符,如下所示:

  • 功能- “一組屬性屬於一組函數及其指定屬性的屬性。這些功能是滿足或暗示需求的功能。”
  • 可靠性- “一組屬性具有軟件在指定的時間內保持其在陳述條件下保持其性能水平的能力。”
    • 到期
    • 容錯
    • 可恢復性
    • 可靠性合規性
  • 可用性- “一組屬性,這些屬性是根據使用或暗示的一組用戶對使用所需的努力以及對這種使用的個人評估的。”
  • 效率- “在陳述條件下,軟件性能水平與所使用資源量之間的關係之間的一組屬性。”
    • 時間行為
    • 資源利用率
    • 效率依從性
  • 可維護性- “一組屬性對進行指定修改所需的努力。”
    • 分析性
    • 可變性
    • 穩定
    • 可檢驗性
    • 可維護性合規性
  • 可移植性- “一組屬性,這些屬性具有將軟件從一個環境傳輸到另一個環境的能力。”
    • 適應性
    • 可安裝性
    • 共存
    • 替代性
    • 便攜性合規性

每個質量的子特徵(例如適應性)進一步分為屬性。屬性是可以在軟件產品中驗證或測量的實體。標準中未定義屬性,因為它們在不同的軟件產品之間有所不同。

軟件產品在廣義上是定義的:它包括可執行文件,源代碼,體系結構描述等。結果,用戶的概念擴展到運營商以及程序員,這些概念是軟件庫等組件的用戶。

該標準為組織提供了一個為軟件產品定義質量模型的框架。但是,在這樣做時,它使每個組織確切地指定其自己的模型的任務。例如,可以通過指定質量指標的目標值來做到這一點,以評估質量屬性的存在程度。

內部指標

內部指標是不依賴軟件執行(靜態度量)的指標。

外部指標

外部指標適用於運行軟件。

使用質量指標

僅當最終產品在實際條件下使用時,才能使用質量指標。理想情況下,內部質量決定了外部質量和外部質量決定使用的質量。

該標準源於GE模型描述軟件質量的模型,該模型由McCall等人於1977年提出,該模型圍繞三種類型的質量特徵組織:

  • 因素(指定):他們描述了用戶查看的軟件的外部視圖。
  • 標準(構建):他們描述了該軟件的內部視圖,如開發人員所見。
  • 指標(控制):它們被定義並用於提供測量比例和方法。

ISO/IEC 9126區分缺陷和不符合性,缺陷是“不完整預期用法要求”,而不合格是“不滿足指定要求的不滿”。在驗證和驗證之間也有類似的區別,即測試貿易中稱為V&V。

歷史

ISO/IEC 9126於1991年12月19日發布。

在2001年6月15日,ISO/IEC 9126:1991被ISO/IEC 9126:2001取代(四部分9126–1至9126–4)。

2011年3月1日,ISO/IEC 9126被ISO/IEC 25010 :2011系統和軟件工程取代 - 系統和軟件質量需求和評估(Square) - 系統和軟件質量模型。與9126相比,“安全”和“兼容性”被添加為主要特徵。

發展

ISO/IEC然後開始使用Square (軟件產品質量需求和評估),這是一系列更廣泛的標準,用於替換ISO/IEC 9126,並使用ISO/IEC 250 MN的形式數量。例如,ISO/IEC 25000於2005年頒發, ISO/IEC 25010 (取代ISO/IEC 9126-1)於2011年3月發行。ISO25010具有八個產品質量特徵(與ISO 9126的六個)和六個產品質量特徵(相反)和31個亞characteristics。

  • “功能”被更名為“功能適用性”。 “功能完整性”被添加為子特徵,“互操作性”和“安全性”被移動到其他地方。 “準確性”更名為“功能正確性”,“適用性”被更名為“功能適當性”。
  • “效率”更名為“績效效率”。 “容量”作為亞chharacteritic添加。
  • “兼容性”是一個新的特徵,“共存”從“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轉移到“功能”。
  • “可用性”具有“用戶錯誤保護”和“可訪問性”(具有廣泛特徵的人的使用)的新子特徵。 “可理解性”被更名為“適當性可識別性”,“吸引力”更名為“用戶界面美學”。
  • “可靠性”具有“可用性”的新亞映曲(如果需要使用)。
  • “安全性”是一個具有“機密性”子特徵的新特徵(僅由授權的人訪問),“誠信”(免受未經授權修改的保護),“非替代”(可以證明可以證明已實現責任感),“責任感” “(可以追溯到誰做的行動)和“真實性”(可以證明身份是所聲稱的)。
  • “可維護性”具有“模塊化”的新子特徵(一個組件的變化對其他組件的影響最小)和“可重複性”; “可變性”和“穩定性”被捲成“可修改性”。
  • “可移植性”具有“共存”在其他地方。

A maintainability model for software quality

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