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瑜伽

整體瑜伽
創始人Sri Aurobindo母親
已確立的1926

整體瑜伽,有時也稱為超級瑜伽, 是個瑜伽基於基於的哲學和實踐Sri Aurobindo母親Mirra Alfassa)。[1]中心整體瑜伽是想法精神在一個過程中表現出來互動同時,忘記了它的起源。相反的過程進化朝著完全的精神體現驅動。

根據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的說法,人類進化的當前地位是存在的發展中的一個中間階段,它正在進入聖靈的發展,以及萬物中神性的自我啟示。[2]瑜伽是一種快速而集中的生命進化,可以在一個生命的時間內生效,而無助的自然進化將需要數個世紀或許多出生。[3]Aurobindo建議一個名為Sapta Chatushtaya(七個Quadrates)的宏偉計劃,以幫助這一進化。

世界觀

精神-Satchitananda

精神或satchitananda是絕對的,是所有存在的根源。[Web 1]這是一個有三個方面的一個:坐著(真相),citta(意識,意識)和阿南達(幸福,幸福)。

互動

互動是精神的擴展絕對,創建一個單獨形式的宇宙。被表現為形式的多樣性,同時在物質的不一致中迷失了自己。[4]在互動過程中精神的第一種體現是satchitananda,然後像超級界一樣,高等(精神)和較低(物質,生命和思想)性質之間的中間聯繫。[5]

根據Aurobindo的說法,世界是一個差異化的團結。這是一種多種統一性,產生了無限的生命形式和物質。生命形式和物質在從物理物質到純粹的精神存在形式的範圍廣泛,類似於五個科薩斯或鞘,主體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精神:[6]

  • 材料:一種被淹沒的意識隱藏在其動作中,並以這種形式失去自己。
  • 重要:一種新興的意識,一半的意識從其最初的監禁中傳遞出來,這已成為至關重要的渴望,滿意或排斥。
  • 精神的:出現的意識從心理意義上,敏銳和構思中反映出生活的事實。它修改了內部並試圖修改存在的外部存在。[7]

在思維上方,適當地說明了各種更高水平的思維,這些思想朝著精神上升。

進化

通過進化,精神重新發現自己為精神。進化遵循從物質的原始不一致到生活,思想,然後到精神化的思想,最終導致的發展軌跡超級或真理意識。[6][8]進化是目的論[9][10]由於開發實體在自身中已經包含了其發展的總體。[10]它不是機械或確定性的目的論,而是[10][9]但是,“整體運動中固有的所有可能性的體現”。[9]

整體瑜伽的目標

整體瑜伽的目標是意識到神聖,融入我們自己的身體,精神和精神方面,並表現出地球的神聖。[11]根據Sri Aurobindo的說法,所有的生活都是瑜伽,而瑜伽為薩達納是為了自我感染而進行的一種方法,它表達了潛在的隱藏潛力。在這項努力中的成功使人體統一了普遍和先驗的存在。[12]整體瑜伽團聚了“有限的無限,暫時的永恆和與內在的超越者”。

三種類型

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辨別出三種類型的存在:外部存在,內在存在和心理生命。

外部存在

外部存在包括身體的身體,至關重要的和心理的水平,這是我們日常意識和經驗的特徵。這包括幾個級別的子符號:心理亞徵,重要的子徵和物理亞置,直到材料不一致。[網絡2]整體瑜伽涉及到超越這種表面意識的內在生命的更大生活,這對精神實現更加開放。

內在或潛意識

內在的存在或潛意識[13][14]包括身體,重要和精神存在的內在領域或方面。與日常意識相比,他們具有更大的,微妙的意識。它的認識對於任何更高的精神實現都是必不可少的。

內在也是表面或外部存在以及心理或內部存在之間的過渡。通過做瑜伽練習(薩達納),內在的意識正在開放,生活從向外轉向向內。內在的意識比外在意識更加真實,並成為與神的和平,幸福和親密關係。[15]

心靈的存在

心理存在是Sri Aurobindo的個人術語不斷發展靈魂(更高的思想,發光的思想,直覺和過度介紹)每個人的精神。[注1]通靈是“最內在的”,[筆記2]永久存在的存在於我們身後,並支持身體,至關重要的和心理原則。它“將思想,生命和身體用作其工具”,但也超越了他們。[18]

整體瑜伽目的是向內移動並發現心理生命,然後可以帶來外在性質的轉變。心理學對外在存在或自我的這種轉變稱為心理化。這是實現超大意識的三個必要階段之一。這種心理轉變是決定性的運動,它可以通過連接到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或神聖本質來實現生活中永無止境的進步。通靈的人開始完全掩蓋並隱藏了進化,但會從連續的一生中成長,並逐漸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扮演精神指南的角色。[19]

中心存在

中心存在指的是超越和永恆精神,而不是化身和不斷發展靈魂,他稱之為心理存在。有時,它將兩者都稱為存在的基本精神核心。[20]中心是“一個接一個地主持不同的出生,但本身是未出生的”(同上,第269頁)。這個超然的中央存在或精神也被指定為吉瓦或者Jivatman,儘管Sri Aurobindo的哲學中這些術語的含義與許多常規的哲學有很大差異韋丹塔(尤其Advaita Vedanta

存在水平

從不一致到超級界的上升水平。

不一致

不一致的物質是最低的相關水平。[23][24]精神仍然存在於不一致者中:[25]“不一致的是超級氣氛的睡眠。”[網絡2]不一致的人也是創造宇宙的超意識的工具。[26]根據Satprem的說法,不一致的位於物理亞表情的底部,[網絡2]和“生命出現了……在我們體內不一致與物理意識之間的材料之間的邊界。[網絡2]

次級和微妙或潛意識

物理,至關重要的和精神的水平既包含亞面,也包含一個微妙的或潛意識的部分。[27]

子符號

亞面部是淹沒的部分。它包含“固執Samskaras,印象,關聯,固定概念,過去形成的習慣反應。”[28]根據Satprem的說法,有幾個級別的次級表情與我們存在的不同級別相對應:心理亞征服者,重要的亞徵符號和物理亞置,與材料不一致。[網絡2]

根據奧羅賓多(Aurobindo)的說法,身體部分是不一致或亞面的創造。[26]根據母親的說法,普通的虛假意識是物質意識的共同之處,它來自亞征服者和不一致的。[29]根據奧羅賓多(Aurobindo)的說法,外部的存在取決於亞徵的,這阻礙了精神進步。[30]只有生活在內在的存在中,才能克服這個障礙。[30]

根據Sharma的說法,子征服者是“在變得不滿的方面不一致”。[13]它是人格的淹沒的一部分而沒有喚醒意識,但確實會得到印象,並影響意識的思想。[31]根據夏爾馬的說法,它包括無意識的頭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爾·榮格(Carl Jung)等心理學家描述[31]儘管它不僅包括在內的弗洛伊德) 心理學。[注3]

微妙或潛意識

微妙的或潛意識是亞徵的微妙,較高的對應物。根據夏爾馬的說法,“它具有內在的思想,內在的生命和一個內在的微妙的身體,比人的意識更寬。”[13]它可以直接體驗普遍的體驗,“它是靈感,直覺,想法,意志……以及……心靈感應和清晰的範圍”的來源。”[13]

總體

瑜伽中通常提到的總體主要構成了兩個部分的物質物體(Anna科薩)和神經系統通常稱為積分瑜伽中的重要載體(Prana Kosha)。[33]

身體的

物理級別是指身體和身體的意識。身體與存在的重要和精神部分一樣有意識,只是它是一種不同的意識。物理不僅會向上降低到更高的本體論級別,而且還向下降低了子徵皮。[注4]

微妙的身體是Sri Aurobindo對身體性質的微妙方面的術語。這具有在物理性質中沒有發現的許多品質。在議程母親通常是指它。可以將其與以太身體飛機,甚至星體飛機。“微妙的物理”一詞用於區分它與總(Sthula)或外材料。[注5]

重要

生命的重要層次是指生命力,以及各種激情,慾望,情感,情感,情感,強迫和喜歡和不喜歡的熱情。這些強烈決定人類通過慾望和熱情決定人類的動力和行動。

與西方不同心理學,在思想,情感,本能和意識中,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都將“重要”和“心理”能力區分開來。

除了個人重要的教師外,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星體平面流行神秘主義新時代想法。

心靈或精神存在

心靈是概念上的認知的頭腦,馬納科薩。思維是超級媒介的下屬過程。[35]這是神與平凡生活之間的中介階段。[36]它通過衡量和分裂現實而起作用,並失去了神聖的視線。[37]它是無知的所在地,但它仍然能夠向上上升。[38]

與西方心理學不同,在這種心理學中,思想和意識被認為是相同的,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強烈區分了“心理”和“至關重要的”(情感)能力,以及思想和純粹的意識。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Taittiriya Upanishad,精神存在(或者只是精神purusha)是mano-maya-atma - 思想的自我(瑪納斯)。

對於Sri Aurobindo而言,思想或精神存在並不簡單統一,而是由各種階層和細分組成,它們在不同的存在層面上起作用。這些各種能力在他的某些書中,包括Savitri,對許多類型的思想有詩意的參考。[39]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在回答門徒的問題的信中總結了各種思維層面的特徵。[40][注6]

精神存在

在心靈上方,適當地說明了各種更高的個人思維,即更高的思維,照亮的思想,直覺的思維和過度介紹,它們朝著精神上升,並提供了對現實的更高,更具包容的願景:

  • 更高的思想是真理的領域。它可以在一個願景和整體上擁有廣泛的知識。[38][注7]它收到照明從照明的頭腦中[43]並且不取決於對感官的有限知識。[38]它還能夠改變身心的下部領域,影響習慣和生活的變化。[38]然而,這仍然是一種思想的狀態,與啟發性的思想相反,這是一種視野和精神洞察力的狀態。[43]
  • 照亮心靈是視力和視野的思想。它通過提供直接的視野來改變更高的思想。[44]
  • 直覺向更高的思想和照明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和願景的照明。[44]平凡的頭腦也可能會經歷直覺,但是在更高的思想領域,它變得更加頻繁和穩定。[44]
  • 過度是個宇宙意識.[45]這是。超越平面是人們可以實現的最高意識,而無需超越精神系統。超越超越的是超級或統一意識。[注8]

超級

超級媒體是無限的統一真理意識或真理,超出了三個下部飛機事情生活, 和頭腦。 SuperMind是動態形式Sachchidananda(令人意識的束縛),以及超越薩奇達南達與創造之間的必要調解人或聯繫。[46]

目前的局限性

人類陷入了物質和精神之間,[47]由於人格和部分意識的習慣,這是由於無知而引起的。

性格

人類習慣於對某些振動的反應比其他振動更大。這些習俗發展成為一個人的慾望,痛苦,感受,這都是一組習慣。這種結晶的習慣成為一個人的個性。通常認為這是“自我”。穩定人格的出現是通過相同振動和形成的恆定重複和復發給出的。[47]

人類的三個基本困難

根據Aurobindo的說法,人類面臨三個基本問題:

  1. 部分的自我意識:人類只意識到自己的一小部分。他們意識到心態,身體和生活的表面,而不是更大,更強大的潛意識和隱藏的生活衝動。
  2. 部分的意識另一個生物:人類為同胞創造了一個粗略的心理結構。他們的理解是由精神知識創造的,這是不完美的,並遭受否認和沮喪。有意識的團結可以克服這種部分意識。這種統一隻能從超級界實現。[48]
  3. 力量與意識之間的分裂:物質,生活和思想經常相互交戰。唯物主義者試圖通過將自己屈服於我們存在的死亡率來解決這場戰爭,而苦行組織則試圖拒絕世俗的生活。真正的解決方案可能在於找到超出思想的原則,從而克服我們生存的死亡率。[49]

無知

虛假,錯誤和邪惡的根本原因是無知。無知是一種自我限制的知識,它在單個領域的獨家集中出現。根據Aurobindo的說法,人類的好,壞和邪惡的觀念是不確定的和相對的。[50]

實踐

與其他不同瑜伽實踐整體瑜伽不建議任何形式的體式,呼吸技術或外部運動。更多心理本質上,內部反思和自我分析和糾正是發展的主要工具。

主要實踐或方法分為[51]

  • 神的瑜伽(通過工作的瑜伽)
  • 整體知識的瑜伽(通過分析,觀察和知識通過瑜伽)
  • 神的瑜伽(通常稱為巴克提瑜伽或者上帝的愛
  • 自我感染的瑜伽(稱為合成瑜伽或三重方式)[52]

自我感染的瑜伽

三重變換

可以通過三重變換來克服本被遺物的局限性,即較低性質轉化為神性的過程。它由內在的心理化組成薩達克與內在神的原則或心理存在接觸;精神轉變或精神化;以及整個存在的超級化。[注9]

心理化

心理化是轉變的向內的,這樣一個人意識到心理存在,心理性格或神性靈魂,以人的核心。神聖的靈魂是瑜伽中的精神指南,使人們能夠改變外部存在.[53]它也可能有助於避免精神道路的危險。有一個中間區,危險而誤導的過渡精神和普通意識與真實精神實現之間的偽刺激區域。[54]

心理由三種方法組成。在“奉獻”中,一個人在進行活動之前向力量開放。“轉移到深度”(或“濃度”)是從表面存在到內部更深存在的運動。“投降”是指提供所有一個人的工作,以神聖的力量和意圖。[55][56]在內在不斷發展的神靈的指導下,薩達克脫離了自我,無知,有限和局限性外部存在。正是由於神靈的這一指導,薩達克可以避免精神道路的陷阱。

精神化

由於心理化,光,和平與力量的結果降臨到身體,改變了其所有部分,身體,至關重要的和心理。這是精神轉變或精神化,是更大的精神意識的具體化。等同於“啟示”,如在韋丹塔佛教.

中間區

Aurobindo斷言,精神有抱負的人可能會穿過一個中間區域,在該區域中,靈感,靈感,照明,光線,喜悅,擴張,力量以及免受正常限制的自由是可能的。這些可能與個人願望,野心,精神成就和瑜伽Siddhi的概念相關,甚至被錯誤地解釋為完全的精神實現。一個人可以通過這個區域以及相關的精神危險,而不會通過意識到其真實的本質而不會傷害,並通過誤導性的經歷看到。那些誤入歧途的人可能以精神上的災難結束,或者可能被困在那裡並採用一些半真相,或者成為這些過渡平面的較小力量的工具。根據Aurobindo的說法,這發生在許多Sadhaks和Yogis中。[57][58]

超級化

超級化是實現超級,或超級意識,以及整個存在的結果轉變。心理化和精神化是整個生命的超級化的必要先決條件。[59]

超大型轉型是整體瑜伽的最後階段,使一個新人的誕生是由超級力量完全組成的。這樣的人將是一個以真理意識為基礎的新的超人性的先驅。在至關重要的和心理水平上,分裂和意識的無知的所有方面都將被克服,並在每個平面上以意識的統一取代。甚至身體的轉變和神聖。然後,將出現一種新的超級物種,過著至上的生活,諾斯替教,神的生活在地球上。[60]

Aurobindo描述了幾個結果和不同的階段,描述了整體瑜伽的發展階段,稱為Sapta Chatushtaya,“七個Quadrates。”[Web 3][網絡4][注10]它包括:。[Web 3]

  • Shanti(和平,平靜),由薩馬莎(心靈平靜),尚蒂(和平),蘇卡(幸福)和Hasya(Atmaprasada,Atman的滿足);
  • Shakti(權力),由shakti(原始能量的力量),Virya(能量,努力),達維prakriti(神性,原始力量)和Sraddha(信仰);
  • Vijnana(知識),由jnanam(知識),Trikaladrsti(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知識),Ashtasiddhi(八個權力),薩摩迪(吸收);
  • Sharira(身體),由Arogyam(健康)組成,utthapana(懸浮,沒有重力和身體力量),Saundaryam(美女),Vividhananda(幸福);
  • 業力(神聖的工作),包括克里希納(毘濕奴的化身),卡利(女神),卡瑪(神聖的喜悅)和業力(神聖行動;
  • 梵天,實現婆羅門
  • Siddhi(實現),由Shuddhi(純化),mukti(解放),Bhukti(享受),Siddhi(實現瑜伽能力)。

影響

Aurobindo對肯·威爾伯整體理論精神發展.[61]威爾伯的因果關係和最終階段與奧羅賓多(Aurobindo)更高的心理階段非常相似,但威爾伯(Wilber)團結在一起的存在,存在類型和發展階段。

也可以看看

筆記

  1. ^根據母親,“心理”或心理詞是從神秘kabbalistic教義馬克斯·塞恩.[16]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心理現象,或超自然現象現象與微妙的物理層有關。[16]
  2. ^阿馬爾·基蘭(Amal Kiran)[17]
  3. ^根據Pani的說法,不一致的人與西方的心理分析無意識的思想相同,而潛意識是另一層意識。[32]
  4. ^物理可以細分為更細的子級:
    • 身體適當或純粹的身體意識,代表外部身體本身的意識。
    • 重要的身體或者緊張的存在(這似乎等同於以太身體西方深奧主義,因此與其中之一有關微妙的身體
    • 身心(類似於身體的頭腦 - 請參閱”精神的”)
    • 真正的身體存在- 是個purusha物理水平的層面,就像內部的物理水平大於表面的身體意識,並與更大的精神意識接觸。
    • 內部物理 - 內在的存在,比外部身體更寬,更塑性。這也稱為微妙的身體
  5. ^奧羅賓多(Aurobindo):“從身體上講是塵世的和身體的物理 - 正如外在的感官和感官所經歷的。但這並不是全部。例如,與身體距離距離,但不僅僅是以精神或重要的方式感受到並意識到事物。
    ...微妙的身體具有自由,可塑性,強度,力量,顏色,寬闊和多種多樣的玩法(這裡有成千上萬的東西),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地球上還沒有可能性。”[34]
  6. ^Jyoti和Prem Sobel的一本小型但受歡迎的書,思想等級,通過收集Sri Aurobindo的所有參考文獻和引用“思維”主題,並根據思想類型來安排這些主題,從而最接近Aurobindonian Noetology的系統報導。這些各種思維和心理原則包括:[41]
    身體的頭腦
    • 機械思維是精神身體的動作要低得多,當自身時,它只能重複相同的想法並記錄身體意識與外在生活和事物的反射。
    • 腦子或精神身心有時會非常聰明地思考外在生活和事物的經歷,但它並沒有超出這一點,與外在的思想不同,從理性的角度及其更高的智慧來處理這些事情。
    • 身體的頭腦 - 指外在的思維和身體的心理;它僅限於身體或唯物主義透視圖,除非從上方啟發,否則不能超越這一點。
    • 光的心- 根據母親這是身體的思想超光因此能夠直接在身體的.[42]
    重要的頭腦
    • 重要的頭腦 - 重要的情緒,慾望等之間的調解人。它受到事物的重要觀點和感覺的限制,並表達了心理形式中至關重要的慾望,感覺,野心和其他積極的趨勢,例如做白日夢和偉大,幸福等的想像。與外在的頭腦一樣,Sri Aurobindo將其與Vishuddha或喉嚨脈輪相關聯
    謹記
    • 謹記 - 是自由的,包括思維思維,動態思維,外在思維。它構成了一個人的思想,觀點,思想和價值觀的總和,這些總和指導有意識的思維,概念化和決策過程,並通過實踐的實踐進行了轉化,擴大和精神化整體瑜伽.
    • 思維思維 - 適當的思想的最高方面,與自己的思想和知識有關。它等同於ajna脈輪
    • 動態的頭腦 - 普通思想的那個方面是從精神力量中脫穎而出,以實現的意識,通過思想和理性的行動。它也等同於AJNA或眉中中心。
    • 外在的頭腦 - 適當的思想中最“外部”的一部分,涉及言語,生活或任何形式中的思想表達。它等同於Vishuddha或喉嚨脈輪
    更高的思想
    • 更高的思想 - 精神心理成績的第一和最低,位於正常的心理水平上。
    • 精神思維 - 精神化的思想,或者是高於正常精神水平(“思維適當”)的一般術語。
    • 內心 - 內在存在的心理組成部分,位於表面思維或普通意識背後,只能直接經歷薩達納
    • 真正的精神存在- 是個purusha從較低的錯誤和無知中擺脫了精神層面prakriti並對上述知識和指導開放。
    • 心理心靈 - 思想的運動心理存在占主導;思想轉向神
  7. ^比較肯·威爾伯(Ken Wilber)的半人馬或視覺邏輯;看整體理論(肯·威爾伯)#levels或階段
  8. ^Sri Aurobindo的哲學作品中提供了有關超聲詞的詳細描述,並在書中和第二本書Ch.26中提供了詳細描述生活神聖.
  9. ^這在生活神聖第2部分,第25章關於瑜伽的信第4部分,第1節。
  10. ^Aurobindo被監禁在Alipore監獄時,作為一系列咒語收到了這些指示。他們被阿倫(Arun)複製以進行研究。[網絡5]

參考

  1. ^O'Connor 2005,p。 634。
  2. ^Aurobindo(1939),p。 1107。
  3. ^Aurobindo(1996),p。 282
  4.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BK I,Ch.11-12
  5.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
  6. ^一個bAurobindo(1939),p。 254-255
  7. ^Aurobindo(1939),p。 221
  8.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BK II,第27-28章。
  9. ^一個bcGiri 2014,p。 59。
  10. ^一個bcMiśra1998,p。 414。
  11. ^Vrinte 1996,p。 140。
  12. ^Aurobindo(1996),p。 6。
  13. ^一個bcdSharma 1991,p。 63。
  14. ^Vrinte 2002,p。 235。
  15. ^Sri Aurobindo,關於瑜伽的信,第三版。 1971年,第307頁
  16. ^一個b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p。 227注
  17. ^克雷格·漢密爾頓靈魂的奇蹟力量 - 與阿馬爾·基蘭(Amal Kiran)的會議
  18.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p。 891
  19.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第891–4頁
  20. ^關於瑜伽的信卷。我在“飛機和部分的一部分”下(第3版中的265ff)。
  21. ^威爾伯1992,p。 263。
  22. ^Sharma 1992.
  23. ^Pani 2007,p。 132。
  24. ^1961年母親,p。 199。
  25. ^Pani 2007,p。 211。
  26. ^一個bPani 2007,p。 297。
  27. ^Sharma 1992,p。 61-63。
  28. ^Sharma 1992,p。 61。
  29. ^1961年母親,p。 50。
  30. ^一個bSri Aurobindo 1988.
  31. ^一個bSharma 1991,p。 61。
  32. ^Pani 2007,p。 207。
  33. ^Aurobindo(1996),p。 10-11。
  34. ^Sri Aurobindo,瑜伽第1部分的信件,第五部分
  35. ^Chakravorty 1991,p。 42。
  36. ^Chakravorty 1991,p。 40-41。
  37. ^Chakravorty 1991,p。 41。
  38. ^一個bcdChakravorty 1991,p。 43。
  39. ^Jyoti和Prem Sobel 1984pp。152-62
  40. ^Aurobindo,關於瑜伽的信卷。我pp。324–5
  41. ^Jyoti和Prem Sobel,思想等級
  42. ^母親,1980年,第63-64頁
  43. ^一個bChakravorty 1991,p。 45。
  44. ^一個bcChakravorty 1991,p。 47。
  45. ^Chakravorty 1991,p。 49。
  46.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書I,第14-16章
  47. ^一個bAurobindo(1996),p。 210
  48. ^Aurobindo(1939),p。 227
  49. ^Aurobindo(1939),p。 228
  50. ^Aurobindo(1939),p。 622
  51. ^Aurobindo(1996),第2–30頁。
  52. ^Aurobindo(1996),p。 611。
  53.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第二本書 - 第25章
  54. ^Sri Aurobindo在瑜伽上的信件 - 中間區域
  55. ^瑜伽的合成第一部分。 II-III
  56. ^關於瑜伽的信卷。 II pp.585ff(第3版)
  57. ^Sri Aurobindo在瑜伽上的信件 - 中間區域
  58. ^Gray Lodge神秘評論::第9期::中間區域
  59. ^Sri Aurobindo,瑜伽的合成,第281-2頁
  60.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書第二章27-28
  61. ^Vrinte 2002.

來源

印刷來源

Sri Aurobindo
  • Sri Aurobindo(1939),生活神聖,Sri Aurobindo Ashram出版社,ISBN 978-81-7058-844-3
  • Sri Aurobindo(1977),生活神聖(第10版),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
  • Sri Aurobindo(1996),瑜伽的合成,Lotus Light出版,ISBN 0-941524-65-5
  • Sri Aurobindo(1988),“亞徵和不一致的轉變”,關於瑜伽的信。第3卷,第四部分,蓮花出版社,ISBN 8170580099
母親
  • 母親(1961),母親的議程1951-1973。第二卷:1961年,巴黎:進化研究學院,ISBN 2902776047
  • 母親(1998),薩特普雷姆(Ed。),母親議程1969,卷。10,Recherches Inverches Evolutives,ISBN 8185137366
  • 母親(1980年),母親的話,收集了母親的作品,百年版,第13卷,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Pondicherry
其他來源
  • Chakravorty,Satya Jyoti(1991),斯里·奧羅賓多的哲學,斯特林出版商
  • Giri,Ananta Kumar(2014),知識和人類解放:走向行星實現,國歌出版社
  • McDermott,Robert A.(2001),“簡介”,基本的Aurobindo,施坦納書
  • Miśra,Rāmacandra(1998),Sri Aurobindo的整體授權主義,motilal banarsidass出版物
  • 奧康納(O'Connor),6月(2005年),“奧羅賓多·戈斯(Aurobindo Ghose)”,林賽(Lindsey)(ed。)麥克米倫宗教百科全書,麥克米倫
  • Pani,R.N。 (2007),整體教育:思想與實用,Aph Publishing,ISBN 9788131302866
  • Sharma,Ram Nath(1991),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的社會發展哲學,大西洋出版商
  • Sobel,Jyoti; Sobel,Prem(1984),思想等級,本迪切裡: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
  • Vrinte,Joseph(1996),對內在人的追求:跨人類心理學和整體薩達納,印度本迪切裡:SRI MIRA TRUST,ISBN 81-208-1502-5
  • Vrinte,Joseph(2002),在肯·威爾伯(Ken Wilber)的整體心理學的背景下,對心理學的長期追求:對斯里·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形而上學的瑜伽心理學的相關性進行探究,motilal banarsidass,ISBN 81-208-1932-2
  • 威爾伯,肯(1992),Het Atman項目,服務

網絡源

進一步閱讀

  • 森(Indra)(1986)整體心理學:Sri Aurobindo的心理體系,印度本迪切裡: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