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瑪

卡瑪
愛,情感,性慾和快樂
神kama的箭頭渴望
藝術,自然的美學愉悅[3]
愛,男性和女性,密宗Yantra
Kama在印度教[1]但這也被描述為人類五個缺陷之一。[2]上面說明了卡瑪的例子。

卡瑪梵文iastkāma)意思是“慾望,願望,渴望”印度教佛教徒賈恩, 和錫克教文學。[1][4][5][6]卡瑪經常暗示感性的快樂性慾, 和渴望在宗教和世俗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學中,[5][6]以及當代印度文學[2]但是這個概念更廣泛地指的是任何慾望,願望,激情,渴望,愉悅感官,渴望,渴望和之後審美的享受生活,感情或愛的享受,尤其是在有或沒有性,感性和色情慾望的情況下,可能沒有性含義。[5][7]

卡瑪是其中之一人類生活的四個目標並且也被認為是在人生階段根據印度傳統.[1][2][8]在不犧牲其他三個目標的情況下,它被認為是人類生命的基本和健康的目標:(良性,適當,道德生活),阿莎(物質繁榮,收入安全,生活方式)和Moksha(解放,釋放,自我實現)。[1][8][9][10]一起,這四個生命目標被稱為puruṣārtha.[11]

定義和含義

卡瑪意思是“慾望,願望或渴望”。[4]在當代印度文學卡瑪通常是指感性的快樂性慾.[2]但是,該術語還指任何感官享受,情感吸引力和美學愉悅,例如藝術,舞蹈,音樂,繪畫,雕塑和自然。[3][12]

這個概念是在其中一些最早的已知經文中發現的概念吠陀經。例如,第10本鑽機Veda通過大熱從無到有地描述了宇宙的創造。它在讚美詩129中指出:

|
सतोसतोनिदन| | | | ||[13]

此後,一開始就渴望的是,渴望的是精神的原始種子和細菌,
用內心搜索的賢哲發現了存在的不存在的存在的親屬關係。

- 鑽機Veda,公元前15世紀[14]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最古老的奧義書印度教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使用卡瑪一詞來指代任何慾望:

人由慾望(kama)組成,
正如他的願望一樣,他的決心也是如此
因為他的決心也是如此,他的行為也是如此,
無論他的行為是什麼,他都達到了。

-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公元前7世紀[15]

古代印度文學(例如史詩般的史詩)跟隨了奧義書,並與Artha和Dharma一起發展和解釋了Kama的概念。這摩ab婆羅多例如,提供了KAMA的廣泛定義之一。史詩般的聲稱,卡瑪是通過五種感覺中的一個或多個與這種意義的任何事物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任何可喜且可取的經歷(愉悅),而思想同時與人類生活的其他目標和諧相處(Dharma,Dharma,Dharma,Dharma,Artha和Moksha)。[16]

卡瑪通常意味著kamana一詞的簡短形式(慾望,開胃菜或食慾)。但是,卡瑪不僅僅是kamana。卡瑪(Kama)是一種經歷,包括發現對象,了解對象,情感聯繫,享受的過程以及經驗之前,之中和之後的幸福感。[12]

Vatsyayana,作者kamasutra,將Kama描述為幸福Manasa Vyapara(心靈的現象)。就像摩ab婆羅多(Mahabharata)一樣kamasutra將Kama定義為一個或多種感官的個人經歷:聽力,觀察,品嚐,聞到和感覺與人的思想和靈魂和諧相處。[9]卡瑪(Kama)是自然人的啟發,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並欣賞另一個人創造的東西。卡瑪經在關於卡瑪的論述中,將許多形式的藝術,舞蹈和音樂以及性別描述為享樂和享受的手段。[16]愉悅增強了人們對香,蠟燭,音樂,香水,瑜伽伸展和冥想以及心臟脈輪的體驗的欣賞。消極情緒,懷疑和猶豫會阻礙心臟脈輪,開放性受損,同時與慾望有關。卡瑪拉(Kamala)心脈輪,被認為是奉獻崇拜的所在地。打開心脈輪是對神與神與自我的交流的意識(阿特曼)。[17]

John Lochtefeld解釋說[2]卡瑪(Kama)是慾望,並指出它通常是指當代文學中的性慾,但是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卡瑪(Kāma)包括任何吸引人和愉悅,例如從藝術中衍生的人。

卡爾·波特(Karl Potter)描述[18]卡瑪是一種態度和能力。一個帶著微笑擁抱泰迪熊的小女孩正在經曆卡瑪,兩個戀人也在擁抱中。在這些經驗中,該人將自己的摯愛並確定為自己的一部分,並通過體驗這種聯繫和近乎近處而感到更加完整,充實和整體。從印度的角度來看,這是卡瑪。[18]

Hindery指出,印度各種古代文本中,卡瑪的不一致和多樣化的論述。一些文字,例如史詩Ramayana,通過拉瑪(Rama)對西塔(Sita)的渴望來繪畫卡瑪(Kama),這種慾望使身體和婚姻超越了精神上的愛,並使拉瑪(Rama)的生活意義,他的生活理由。[19]西塔拉瑪兩者都經常表達他們的不願和無與倫比的生活。[20]這種浪漫和精神上的野蠻人在Ramayana中的看法瓦爾米基據稱是完全不同的[19]和別的,[21]比在Smriti法律法規中對KAMA的規範性和乾燥描述馬努例如。

加文洪水解釋[22]卡瑪(Kama)為“愛”而不違反佛法(道德責任),阿爾薩(Artha)(物質繁榮)和邁克沙(Moksha)的旅程(精神解放)。

在印度教中

印度教,卡瑪被認為是人類生活的四個適當和必要目標之一(purusharthas),其他人是(良性,適當,道德生活),阿莎(物質繁榮,收入安全,生活方式)和Moksha(解放,釋放,自我實現)。[10][23]

Artha和Dharma之間的相對優先級

古代印度文學強調,佛法是前面的,並且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佛法被忽略,Artha和Kama會導致社會混亂。[24]

Vatsyayana卡瑪經認識到三個目標的相對價值如下:Artha先於Kama,而Dharma則先於Kama和Artha。[9]Vatsyayana,在第2章中卡瑪經,提出了一系列反對卡瑪的哲學異議,然後提供了他的答案來反駁這些反對意見。例如,對卡瑪(享樂,享受)的一個反對,承認Vatsyayana,這是Kāma是道德和道德生活,宗教追求,努力工作以及對繁榮和財富的有效追求的障礙。追求愉悅,主張反對者,鼓勵個人犯下不義的行為,帶來困擾,粗心大意,善意和以後的痛苦。[25]隨後,Vatsyayana回答了這些反對意見,並宣布Kama對人類和食物一樣必要,而Kama對Dharma和Artha都是整體的。

存在的必要性

Vatsyayana認為,就像身體健康對身體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一樣,對於人類的健康存在是必要的。[26]沒有快樂和享受的生活 - 性質,藝術,自然 - 是空心而空虛的。就像每個人都知道存在鹿的畜群,並會以同樣的方式稱其為Vatsyayana,就像沒有人應該停止農作物一樣,即使每個人都知道鹿的存在,也不會停止人們對卡瑪的追求,因為存在危險。像耕作或任何其他生活追求一樣,應該隨之而來的是思想,關心,謹慎和熱情。[26]

Vatsyayana的書卡瑪經在世界各地,被假定或描述為創造性立場的代名詞;實際上,只有20%卡瑪經是關於性立場的。雅各布·利維(Jacob Levy)指出,這本書的大多數[27]是關於愛的哲學和理論,觸發的渴望,如何維持它,如何和何時好是壞事。卡瑪經將卡瑪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和快樂的方面。[28]

整體

Vatsyayana聲稱Kama從未與Dharma或Artha發生衝突,而是所有三個共存,KAMA來自其他兩個。[9]

一個練習佛法,阿爾薩(Artha)和卡瑪(Kama)的男人現在和將來都會享受幸福。任何有助於佛法,阿爾薩和卡瑪的實踐,或任何兩者,甚至其中一個的行動,都應進行。但是,不應執行一個以犧牲其餘兩個為代價的行為的行動。

- Vatsyayana,Kama Sutra,第2章[29]

在印度教哲學中,尤其是性愉悅,尤其是性快樂,既不可恥也不骯髒。這對於人類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每個人的福祉至關重要,並且在適當考慮佛法和阿爾薩時有益健康。與某些宗教的戒律不同,卡瑪(Kama)在印度教中被慶祝,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30]與Artha和Dharma一起,這是整體生活的一個方面。[12][31]三個都purusharthas - 達瑪,阿莎和卡瑪 - 同樣重要。[32]

人生階段

一些[9][33]古代印度文學觀察到,對於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年齡段,Artha,Kama和Dharma的相對優先級自然不同。在嬰兒或孩子中,教育和卡瑪(藝術慾望)優先;在青年中,卡瑪(Kāma)和阿莎(Artha)優先;在老年時,佛法優先。

Kama被認為是卡馬德瓦和他的配偶拉蒂。神kama可與希臘神靈相提並論愛神 - 它們既引發人類的性吸引力和感性的慾望。[2][11]卡瑪(Kama)騎著鸚鵡,神靈武裝著弓箭和箭頭,以皮爾斯的心。弓由甘蔗莖製成,弓弦是一條蜜蜂,箭頭上有五朵花,代表五個情緒驅動的愛情狀態。[34]卡瑪箭上的五朵花是蓮花(癡情),Ashoka花(對另一個人的想法中毒),芒果花(在另一個人沒有另一個人的情況下精疲力盡和空虛),茉莉花(Jasmine Flower)(夾住另一個)和藍色蓮花花朵(混亂和感覺癱瘓)。這五個箭頭也有名字,其中的最後也是最危險的是Sammohanam,痴迷。[35]

卡瑪也被稱為安加加(從字面上看,“一個沒有身體”),因為慾望通過以看不見的方式無形地襲擊。[2]神靈的其他名稱包括Madan(與愛的陶醉),Manmatha(煽動思想的人),Pradyumna(征服所有人的人)和Kushumesu(他的箭頭是花朵)。[36]

在佛教中

(也可以看看佛教與性

在裡面佛教徒帕利佳能豪塔佛佛放棄(帕利Nekkhamma)感性(卡瑪)作為通往的路線啟示.[37]一些佛教徒外行從業者每天背誦五個戒律,對戒除“性行為不端”的承諾(KāmesuMicchacaraกาเมสุ)。[38]典型的巴利佳能話語,Dhammika Suttasn2.14)包括與此戒律更明確的相關性禁止追隨者“觀察獨身或至少與他人的妻子發生性關係”。[39]

神學

在裡面神學Blavatsky,卡瑪是七十七的第四個原則,與情感和慾望,對存在,意志和慾望的依戀相關。[40]

卡馬洛卡是一個 - 材料平面,主觀的和人類看不見的,在那裡無形的“個性”,星形形式稱為kama-rupa,直到通過完全消除了創造這些造成這些的精神衝動的影響,直到它們從中消失了Eidolons人類和動物的激情和慾望。它與哈德斯古希臘人和Amenti埃及人,無聲陰影的土地;第一組的一個部門Trailokya.

也可以看看

參考

  1. ^一個bcdZysk,Kenneth(2018)。“Kāma”。在巴蘇,海倫;Jacobsen,Knut A。;馬利納爾,安吉利卡;Narayanan,Vasudha(編輯)。布里爾的印度教百科全書。卷。 7。萊頓布里爾出版商.doi10.1163/2212-5019_BEH_COM_2050220.ISBN 978-90-04-17641-6.ISSN 2212-5019.
  2. ^一個bcdefgJames Lochtefeld(2002),插圖印度教百科全書,第1卷,羅森出版社,紐約,ISBN0-8239-2287-1,第340頁。
  3. ^一個b看:
    • 凱特·莫里斯(Kate Morris,2011),《歷史插圖詞典》,ISBN978-8189093372,第124頁;
    • 羅伯特·E·範·沃斯特(Robert E. Van Voorst),Relg:World,Wadsworth,ISBN978-1111-72620-1,第78頁
  4. ^一個b莫尼爾·威廉姆斯(Monier Williams),KāmaMonier-Williams梵文英語詞典,第271頁,請參見第三列
  5. ^一個bc喬安娜梅西(1975年8月)。“慾望的辯證法”。numen.萊頓布里爾出版商.22(2):145–160。doi10.1163/156852775X00095.埃森 1568-5276.ISSN 0029-5973.Jstor 3269765.S2CID 144148663.
  6. ^一個bLang,Karen C.(2015年6月)。米塔爾(Mittal),蘇希爾(ed。)。“當Vindhya山漂浮在海洋中時:關於苦行者和佛教僧侶的慾望和暴食的一些言論”。國際印度研究雜誌.波士頓施普林格·維拉格(Springer Verlag).19(1/2):171–192。doi10.1007/s11407-015-9176-Z.埃森 1574-9282.ISSN 1022-4556.Jstor 24631797.S2CID 145662113.
  7. ^洛林·羅氏(Lorin Roche)。“愛 - 卡馬”。存檔原本的2017年4月20日。檢索7月15日2011.
  8. ^一個bSalagame,Kiran K.(2013)。“從印度教/桑塔納佛法的角度來看”。在伊洛納的邦尼韋爾;大衛,蘇珊·A。Ayers,Amanda C.(編輯)。牛津幸福手冊.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doi10.1093/OxfordHB/9780199557257.013.0029.ISBN 9780199557257.S2CID 148784481.
  9. ^一個bcde印度卡瑪·沙斯特拉學會(1925),Vatsyayana的Kama Sutra,多倫多大學檔案館,第8頁
  10. ^一個b看:
    • A. Sharma(1982),《puruṣārthas:密歇根州立大學印度教學的研究》,ISBN9789993624318,第9-12頁;參見Numen的Frank Whaling評論,第1卷。31,1(7月,1984年),第140-142頁;
    • A. Sharma(1999),Puruṣārthas:印度教的公理探索,《宗教倫理雜誌》,第1卷。27,第2號(夏季,1999年),第223-256頁;
    • 克里斯·巴特利(Chris Bartley)(2001),亞洲哲學百科全書,編輯:奧利弗·李曼(Oliver Learman),ISBN0-415-17281-0,Routledge,有關Purushartha的文章,第443頁
  11. ^一個b卡瑪在芝加哥百科全書,2009年
  12. ^一個bcR. Prasad(2008),印度文明中科學,哲學和文化的歷史,第12卷,第1部分,ISBN978-8180695445,第249-270頁
  13. ^RIG VEDA書10讚美詩129第4節
  14. ^拉爾夫·格里菲斯(Ralph Griffith)(翻譯,1895年),鑽機吠陀的讚美詩,X,讚美詩CXXIX,第4節,第575頁
  15. ^Klaus Klostermaier印度教調查,第三版,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ISBN978-0-7914-7082-4,第173-174頁
  16. ^一個bR. Prasad(2008),印度文明中科學,哲學和文化的歷史,第12卷,第1部分,ISBN978-8180695445,第10章,特別是PP 252-255
  17. ^“卡瑪 - 印度印度百科全書”.www.hindupedia.com.
  18. ^一個bKarl H. Potter(2002),印度哲學的前提,motilal banarsidass,ISBN978-8120807792,第1-29頁
  19. ^一個b羅德里克·漢德(Roderick Hindery宗教道德雜誌,卷。 4,第2號(1976年秋季),第299頁
  20. ^例如,請參見2.30、4.1、6.1、6.83的經文;刪節的第4.1節:“ Sita入侵了我的整個生命,我的愛完全以她為中心;沒有那位可愛的睫毛,美麗的外表和溫柔的言論,我無法生存,我無法生存。”有關同行評審的消息來源,請參見Hindery,《宗教倫理雜誌》,第1卷。4,第2號(1976年秋季),第299-300頁
  21. ^本傑明·汗(Benjamin Khan)(1965),Valmiki Ramayana的佛法概念,德里,ISBN978-8121501347
  22. ^加文·弗林(Gavin Flood)(1996),《普拉薩斯》的含義和背景朱利葉斯·利普納(Julius Lipner)(編輯),我們渴望的果實ISBN978-1896209302,第11-13頁
  23. ^Brodd,Jeffrey(2003)。世界宗教。明尼蘇達州威諾納:聖瑪麗出版社。ISBN 978-0-88489-725-5.
  24. ^加文·弗林(Gavin Flood)(1996),《普魯薩斯人的含義和背景》,在朱利葉斯·利普納(Julius Lipner)(編輯) - 我們渴望的果實,ISBN978-1896209302,第16-21頁
  25. ^印度卡瑪·沙斯特拉學會(1925),Vatsyayana的Kama Sutra,多倫多大學檔案館,第9-10頁
  26. ^一個b印度卡瑪·沙斯特拉學會(1925),Vatsyayana的Kama Sutra,多倫多大學檔案館,第2章,第8-11頁;pp 172
  27. ^Jacob Levy(2010),Kama Sense Marketing,Iuniverse,ISBN978-1440195563,請參閱簡介
  28. ^AlainDaniélou,《完整的Kama Sutra:經典印度文本的第一個未遺蹟的現代翻譯》,ISBN978-0892815258
  29. ^印度卡瑪·沙斯特拉學會(1925),答案4,Vatsyayana的Kama Sutra,多倫多大學檔案館,第11頁
  30. ^Bullough和Bullough(1994),《人類性:百科全書》,Routledge,ISBN978-0824079727,第516頁
  31. ^加里·卡夫索(Gary Kraftsow),用於轉型的瑜伽 - 古老的教義和治療身體,心靈和心臟的實踐,企鵝,ISBN978-0-14-019629-0,第11-15頁
  32. ^C. Ramanathan,《印度文明科學,哲學和文化史》中的羅摩衍那倫理(編輯:R。Prasad),第12卷,第1部分,第1部分,ISBN978-8180695445,第84-85頁
  33. ^P.V.凱恩(1941),《佛法歷史》,第2卷,第1部分,班達卡東方研究所,第8-9頁
  34. ^庫爾特(Coulter)和特納(Turner),《古代神靈百科全書》,弗朗西斯和泰勒,ISBN978-1135963903,pp 258-259
  35. ^Śaṅkarakavi,baldissera fabrizia baldisseraŚāradātilakabhāṇaḥ1980年“薩莫哈南(Sammohanam),痴迷,卡瑪(Kāma)第五箭的名稱,是最危險的,因為它導致了愛情愚蠢的終極階段”
  36. ^威廉·約瑟夫·威爾金斯(193),印度神話,吠陀和普拉尼克,Thacker&Spink,印第安納大學檔案館,第268頁
  37. ^例如,請參閱dvedhavitakka suttaMn19)(Thanissaro,1997a)。
  38. ^例如,請參閱Khantipalo(1995)。
  39. ^“ Dhammika Sutta:Dhammika”.www.accesstoinsight.org.
  40. ^Farthing 1978 P.210。

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