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帕塔
帕帕塔是梵語中的“類別”Vaisheshika和尼亞學校印度哲學.[1][2]
定義
術語“padārtha”衍生出源自兩個“ pada”或“ pada”和“ artha”或含義或指南。因此,從詞源上講,padārtha一詞的意思是“單詞的含義或指南”。[3]
哲學意義
印度的幾乎所有哲學系統都接受解放是生命的最終目標。這是總結。為了獲得解放,不同的哲學規定了不同的手段。根據Aksapada Gautama,可以通過對類別或padārthas的真實知識來實現解放。[4]根據Vaisheshika學校的說法,存在的所有事物,可以認識的,可以命名的是Padārthas(字面意義:單詞的含義),是經驗的對象。
類型
從Vaisheshika的觀點
根據Vaisheshika哲學學院帕德拉(Padārtha)或所有經驗對像都可以主要分為“bhāva”和“abhāva”。BhāvaPadārthas是六種類型。[3]這些是:
- Dravya(實質),
- Guṇa(質量),
- 業力(活動),
- sāmānya(普遍),
- viśeṣa(特殊性)
- Samavāya(固有)。
後來,Vaiśeṣikas喜歡,Śrīdhara和Udayana和Śivāditya又增加了一個類別的Abhava,這意味著不存在。[5]
從nyaya觀點
Nyāya形而上學識別了16個Padarthas或類別,並在第二個稱為Prameya中包括Vaiśeṣika的所有六個(或七個)類別。[5]這些是:
- Pramāṇa(有效的知識手段),
- prameya(有效知識的對象),
- saṃśaya(懷疑),
- prayojana(aim),
- dṛṣṭānta(示例),
- siddhānta(結論),
- Avayava(三段論成員),
- 塔卡(假設推理),
- Nirṇaya(定居),
- vāda(討論),
- 賈爾帕(吵架),
- vitaṇḍā(cavilling),
- hetvābhāsa(謬論),
- chala(quibbling),
- Jāti(複雜的反駁)
- Nigrahasthāna(失敗點)
從西方哲學觀點
Vaiśeṣika類別或Padārthas與亞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的類別分開。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類別是謂詞的邏輯分類。康德指出,類別只是理解的模式,黑格爾的類別是思想發展的動態階段,但是Vaiśeṣika類別是所有可知對象的形而上學分類。亞里士多德接受十個類別:1。實質,2。質量,3。數量,4.關係,5位,6。時間,7。姿勢,8。財產,9。活動和10.被動。vaiśeṣikas而不是將時間和地點的概念放在實質性下。質量的關係;質量下的固有,數量和財產。被動性被認為是活動的對立面。高塔瑪列舉了16個Padārthas。[6]
也可以看看
參考
- ^帕帕塔,喬納登·加納里(Jonardon Ganeri)(2014),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 ^丹尼爾·亨利·霍爾姆斯·英格爾斯(1951)。研究Navya-nyāya邏輯的材料。 motilal banarsidass。 pp。37–39。ISBN 978-81-208-0384-8.
- ^一個bMishra,Umesh博士(1987)。根據Nyayavaisesika的物質概念。德里:吉安出版社。pp。345–347。
- ^喬納登(Jonardon)的Ganeri。“現代印度早期的分析哲學”.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檢索3月19日2018.
- ^一個b“ Padartha,又名:Padārtha; 7定義(S)”.智慧圖書館。 2013年7月21日。檢索3月19日2018.
- ^愛德華茲,保羅。哲學百科全書。卷。 ii。 p。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