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帕塔

PadārthaVaisheshikaNyaya印度哲學學校中“類別”的梵語詞。

詞源

padārtha一詞是pada ,“ word”和artha ,“含義”或“參考”的化合物,因此padārtha一詞指示“單詞的含義或引用”。

哲學意義

印度的幾乎所有哲學體係都接受解放是生命的最終目標。這是總結。為了獲得解放,不同的哲學規定了不同的手段。根據Aksapada Gautama的說法,可以通過對類別或Padārthas的真實知識來實現​​解放。根據Vaisheshika學校的說法,存在的所有事物,可以認識的,可以命名的是Padārthas(字面含義:單詞的含義),是經驗的對象。

類型

從Vaisheshika的觀點

根據Vaisheshika哲學學院的說法,Padārtha或所有經驗對像都可以分為BhāvaAbhāva 。 bhāvapadārthas是六種類型,但後來以七種類型為(包括(不存在))。這些都是:

  1. Dravya (實質)是一個具有古納和業力的實體
  2. Guṇa (質量),它在實質的基礎上,它沒有作用,
  3. 業力(活動),其瞬時和動態的IE向上運動,向下運動,收縮,擴張和運動
  4. sāmānya (普遍性),是物質的古典主義,即爸爸,阿帕拉,帕拉帕拉
  5. viśeṣa (特殊性)
  6. Samavāya (固有)。

後來,Vaiśeṣikas喜歡,Śrīdhara和Udayana和Śivāditya又增加了一個類別的Abhāva ,這意味著不存在。

從Nyaya觀看點

Nyāya形而上學認可了16個Padārtha ,其中第二個稱為Prameya ,包括Vaiśeṣika學校的所有六個(或七個)類別。這16個padārtha是:

  1. Pramāṇa (有效的知識手段),
  2. prameya (有效知識的對象),
  3. saṃśaya (懷疑),
  4. Prayojana (AIM),
  5. dṛṣṭānta (示例),
  6. siddhānta (結論),
  7. Avayava (三段論成員),
  8. 塔卡(假設推理),
  9. Nirṇaya (定居),
  10. vāda (討論),
  11. 賈爾帕(吵架),
  12. vitaṇḍā (cavilling),
  13. hetvābhāsa (謬論),
  14. chala (quibbling),
  15. Jāti (複雜的反駁)
  16. Nigrahasthāna (失敗點)

從西方哲學觀點

Vaiśeṣika類別或Padārthas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的類別不同。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類別是謂詞的邏輯分類。康德指出,類別只是理解的模式,黑格爾的類別是思想發展的動態階段,但是Vaiśeṣika類別是所有可知對象的形而上學分類。亞里士多德接受十個類別:1。實質,2。質量,3。數量,4.關係,5位,6。時間,7。姿勢,8。財產,9。活動和10.被動性。 Vaiśeṣikas而不是將時間和地點的概念放在實質性下;質量的關係;質量下的固有,數量和財產。被動性被認為是活動的對立面。 AkṣapādaGautama列舉了16個Padārthas

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