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蒂姆(Paul Thieme)
保羅·蒂姆(Paul Thieme) | |
---|---|
出生 | 1905年3月18日 |
死了 | 2001年4月24日(96歲) 倫敦,英國,英國 |
母校 | 哥廷根大學 |
獎項 | 京都藝術與哲學獎(1988) |
時代 | 當代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主要利益 | 印度哲學 比較語言學 |
保羅·蒂姆(Paul Thieme)(德語:[paʊlˈtiːmə];1905年3月18日至2001年4月24日)是德國人遺傳學家和學者吠陀梵語。 1988年,他被授予京都藝術與哲學獎對於“他極大地增加了我們對吠陀和其他古典印度文學的了解,並為研究印度思想歷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
傳
他獲得了博士學位文學1928年哥廷根大學,並於1932年在那裡建立了習慣。從1932年到1935年,他在阿拉哈巴德大學。他教了布雷斯勞從1936年到1940年,並在哈莉在1941年,但在同年,他被選為德國軍隊,在那裡他擔任口譯員。1945年,他被美軍俘虜Württemberg。1946年獲釋後,他回到哈雷,直到1953年他搬到1953年法蘭克福為教授職位印歐研究,違背GDR當局。從1954年到1960年,他在耶魯大學,從1960年到1972年退休圖賓根作為教授宗教研究和印度學。
工作
Thieme被認為是“最後的偉大的印度學家”之一,促進了該語言學的各個方面梵文,具有專業知識。吠陀經到史詩和奧義書,梵語詩歌和傳統印度科學(Shastra)和印度語法學家(帕尼尼和他的評論員)。 Thieme也是一個比較語言學家,學習伊朗人和印歐語一般來說。蒂姆(Thieme)精通梵語,因此在傳統的印度學者中受到尊重,在第一次舉行了就職典禮演講世界梵語會議在德里1971 - 1972年。
選定的參考書目
- 1929年:Das Plusquamperfektum im Veda(Diss。Göttingen1928)。
- 1935年:Panini和Veda。印度語言科學早期歷史的研究。阿拉哈巴德
- 1938年:der fremdling im rigveda。EineStudieüberDie Bedeutung der Worte Ari,艾莉亞,Aryaman和Aarya,萊比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