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決定論

社會決定論是這樣的理論,即單獨的社會互動決定了個人行為(與生物學或客觀因素相反)。

社會決定主義者只會將社會動態視為習俗,文化期望,教育和人際關係互動,是塑造人類行為的因素。非社會影響(例如生物學)在對行為的貢獻中將被忽略。因此,與大自然辯論,社會決定論類似於論點的“養育”方面。

概述

社會決定論是由法國哲學家研究的Emile Durkheim(1858年至1917年),被認為是社會科學之父。社會決定論最常見於反對生物決定論.

但是,在媒體研究學科,社會決定論被理解為技術決定論的對應者。技術決定論是技術變革和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任何給定技術的特徵決定了其發展的社會的使用方式。技術決定論的概念取決於以下前提:由於新技術的新功能,社會變化是出現的。

技術決定論

社會決定論認為技術的發展。許多當代媒體理論家提供了包括Lelia Green在內的社會決定論的有說服力的描述(2001年)。[1]

在她的書中技術文化,綠色詳細研究了社會決定論的觀點的運作,並認為“社會過程確定了用於社會目的的技術”,”[1]她聲稱,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的需求,整個歷史上的每一個技術發展都源於社會需求。[1]

根據Green(2001)的說法,技術始終以特殊的目的或客觀為基礎開發。由於金融資金必然能夠促進技術的發展,因此,社會決定者的觀點認識到,始終開發技術來使能夠為其發展提供資金的人受益。

因此,社會決定者認為,技術發展不僅取決於它發生的社會,而且不可避免地是由該社會中存在的權力結構所塑造的。[1]

背景

社會決定論分支從總體概念中決定論,這是預先存在的原因決定所有事件,情況或行為的概念。[2]

決定論提出所有行為都有外部或內部原因。[2]

理論和概念

下面列出的是與社會決定論的觀點有關的一些理論和概念。作為心理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這不是確定的清單,而是包括重要的研究和思想。

行為主義

社會決定論與行為主義,這是對可觀察到的人類行為的研究。行為主義者認為,個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來解釋。經典條件操作條件提供一個對行為的社會確定性因素的例子。這些條件的過程提供了證據,表明行為是學會的,並與環境的後果相關聯。[3]條件被認為是確定性,由於學習的反應缺乏自由意志。[4]

由於社會影響和環境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社會決定論與行為主義和調節理論保持一致。

服從

概念遵守以下命令與社會決定論有關,因為它遵循以下觀點:個人遵循基於環境和社會變量的命令。

這涉及社會影響決定行為的概念,如米爾格拉姆實驗該研究於1963年進行。這項研究著眼於環境刺激和社會壓力,即參與者的反應,即他們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參與者或多或少地遵循基於實驗者的權威和聲望的命令。[5]

米爾格拉姆(Milgram)的研究在21世紀得到了複製,並得出了類似的發現,這表明結論承受了時間的考驗。[6]這些對破壞性服從的研究是個人如何被其社會環境預先確定的主要例子,使他們以某些方式行事,而他們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沒有。

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背景和互動如何決定兒童的行為。Lev Vygotsky在他於1934年去世之前發展了這一理論。他的手稿和散文被追踪和出版,允許發展理論。[7]

Vygotsky探討了個人社會,文化和互動的投入如何有助於發展,展示在促進心理能力方面具有社會確定性的方面。[7]他的論文在他的書《社會思想》中彙編而成,該書著重於文化和父母互動對兒童發展.

在實踐中,該理論的例子可以在跨文化上看到人類發展的生命週期,並且發展取決於其背景。[8]戰爭,貧困和飢荒的孩子可能具有較低的認知能力和精神疾病,例如PTSD和焦慮。這可以歸功於他們的環境的創傷和從暴露於壓力的社會環境中的困擾。這加強了這樣一個概念,即他們的心理健康,行為反應和能力取決於社會互動和環境。[9][10]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提供一個模型,以說明兒童發育和互動過程中發生的學習經歷的範圍。這個理論是由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年。[11]該理論是行為和認知的在本質上,暗示學習是一個基於社會環境的認知過程,並通過加強和建模起著關鍵作用。[11]

班杜拉(Bandura)提供了證據表明,孩子的發展和行為取決於他們生活中的社會互動。班杜拉通過觀察學習,在他的1961年Bobo Doll實驗.[12]該實驗著眼於模仿,即查看孩子是否複製了成人的行為。在此CONTEX中,它是侵略性的身體和言語行為。通過實驗和進一步的研究,班杜拉概述了造型和確定兒童行為的社會行為,為社會決定論的概念提供證據。[12]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變異如何顯著影響個人的固有信念和行為。考慮到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社會背景對一個人的行為和反應有重大影響。在考慮社會化和對心理健康和危機的態度時,這是值得注意的。

本節關注有限數量的人類行為反應和互動,以及上下文如何在反應的個性中起關鍵作用。

幫助行為

Levine等人的2001年研究是在23個大型全球城市進行的。該研究研究了來自不同文化的個人在幫助非緊急情況下的可能性。[13]結果表明利他行為取決於個人是一部分的社會。這種差異歸功於諸如可親社會行為(Simpatia)的正常性的因素,經濟生產力社會化和文化傳統。[13]

萊文的研究支持社會決定論的概念,因為它表明幫助行為主要受社會化和文化決定因素的影響。

福利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口對“理想”的主觀水平有各種各樣的意見福利.[14]證據表明,在評估幸福和幸福時,考慮個人觀點很重要。試圖確定通用指標主觀幸福由於文化背景的顯著差異,一直沒有成功。[14]

社交互動和環境在表達某些情緒的個人慾望中發揮了沉重的作用;例如,研究表明,東亞人的幸福感水平較低,而被認為是“積極”和所需的情緒不同。[15]例如,歐洲人喜歡感覺高能情緒,例如興奮,而來自香港的個人則喜歡平靜的國家。[16]同樣,社會的本質個人主義者或者集體主義者可以在幸福理想中發揮作用。[17]研究表明,由於嚴格的文化規範和擴大社會壓力,集體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的生活滿意度較低。[17][18]

幸福是社會決心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表明,一個人對被滿足和良好構成的觀點取決於社會化和文化背景。[15]

解決衝突

文化和社會實踐在個人處理衝突的方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看來,像集體主義一樣,社會方面可以解釋處理衝突方法的差異。[19]一個準實驗研究發現,墨西哥人在處理衝突時使用的談判技術遠遠超過其美國的談判技術,這是由於社會和社會暗示的集體主義本質所欠的這一發現。[20]

思想

創造思想在個人的社會中,可以引起個人的行為和反應刺激預先確定以遵守社會規則強加了他們。

可以使用諸如學校教育之類的社會機構來創建意識形態,這些社會機構“已成為競爭力量表達其社會和政治利益的地形”,”[21]或大眾媒體“在塑造社會議程和輿論框架以支持該議程方面具有重要權力”。[22]


社會決定論可以通過制定社會規則來支持政黨的議程,以便個人認為該黨的議程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一個例子是2010 G20多倫多的峰會暴動。個人對該主題的看法受媒體的影響,他們的反應是由這種社會控制形式預先確定的。“我們被教導認為審查制度是媒體如何使用信息作為社會控制形式的主要機制,但實際上是什麼說,以及如何有選擇地提出,是一種更強大的信息控制形式。”[22]

反對社會決定論的論點

生物學

反對社會決定論的論點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生物決定論,與“自然”一側緊密相吻合大自然與養育辯論。

社會預向假設

科學研究表明社會行為部分繼承,可能影響嬰兒,甚至會影響胎兒。“有線成為社會”是指嬰兒沒有被告知他們是社會存在,但它們天生具有繼承的社交技能。

社交預將涉及個體發育社交聯繫,非正式地稱為“有線社會”。這個概念涉及在多狂歡環境中對胎兒社會行為和社會互動的研究。具體而言,該理論質疑是否有傾向以社會為導向的行動已經存在了出生。該理論的研究得出結論,新生兒以獨特的遺傳接線是社交的。[23]

在檢查新生兒的行為時,可以揭示支持社會預授假設的間接證據。新生兒,甚至在出生後幾個小時,都被發現展示了社交聯繫。這種準備以模仿面部手勢等方式表達。[24]這種觀察到的行為不能導致任何當前形式的社會化。相反,新生兒很可能繼承在某種程度上社會行為身份通過遺傳學.[23]

通過檢查雙胞胎妊娠來發現該理論的主要證據。主要論點是,如果有社會行為那是遺傳並在出生前發展,然後應該期望雙胞胎胎兒參與某種形式社交聯繫在他們出生之前。因此,使用超聲技術在一段時間內分析了十個胎兒。使用運動學分析,實驗的結果是雙胞胎胎兒會彼此相互作用更長的時間,並且隨著妊娠的進行而更頻繁地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能夠得出結論,聯合雙胞胎之間的運動表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專門針對的。[23]

事實證明,社會預向假設是正確的:“這項研究的主要進步是證明'社會行為'已經在妊娠中期的妊娠。從第14週開始妊娠雙胞胎胎兒計劃和執行運動專門針對聯合雙胞胎。這些發現迫使我們早於社會行為:當上下文啟用時,就像雙胎胎面一樣,其他指導的行動不僅可能,而且主要是自我指導的行動。”[23]這表明,存在固有的生物學因素,這些因素是社會行為等因素,這與社會決定論的論點有爭議。

腦部受傷

頭部受傷研究的發現表明,創傷性腦損傷後行為的某些方面可能會改變。大腦損害的重大損害與較差的決策,調節能力降低和人格變化有關。[25]

1848年的案件Phineas gage是第一個記錄的案例研究大腦功能的定位,提供證據表明人格和行為取決於大腦結構。在一根大桿被驅趕到他的頭上,摧毀了他的大部分左額葉之後,他的個性轉移到了更加敵對和侵略性的情況下。[26]他的醫生,家人和朋友的賬目在事故發生後聲稱他的個性和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於他不再是蓋奇。[27]

研究人員認為,這為證據提供了證據自然關於行為的辯論的一面,正如證據表明,正是身體創傷導致了蓋奇社會互動和觀點的轉變。[28]通過研究腦腫瘤和對腦損傷的當代研究來加強這一點。腫瘤的位置可以對人格和認知能力產生重大影響,這表明行為和社會化不僅歸功於社會方面。[29]

神經科學的證據介入大腦的定位和功能表明,一旦大腦的完整性受到干擾,人格,情感和行為通常會經歷的變化就會出現深遠的後果。[25]

也可以看看

參考

  1. ^一個bcd格林,萊莉亞(2001)。技術文化。烏鴉巢:艾倫和溫度。 pp。1-20。
  2. ^一個b卡爾·霍弗(Hoefer)(2003)。“因果決定論”.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3. ^Miltenberger,Raymond G。;Crosland,Kimberly A.(2014),,“育兒”Wiley Blackwell操作和經典條件手冊,John Wiley&Sons,Ltd,第509–531頁,doi10.1002/9781118468135.CH20ISBN 978-1-118-46813-5,檢索2022-02-06
  4. ^Slife,Brent d。;Yanchar,Stephen C。;威廉姆斯,布蘭特(1999)。“激進行為主義中的決定論的概念:分類法”.行為和哲學.27(2):75–96。ISSN 1053-8348.Jstor 27759394.
  5. ^米爾格拉姆,斯坦利(1963)。“服從行為研究”.異常和社會心理學雜誌.67(4):371–378。doi10.1037/H0040525.ISSN 0096-851X.PMID 14049516.
  6. ^Doliński,Dariusz;Grzyb,Tomasz;菲爾瓦克尼,米歇爾;Grzybała,Patrycja;KRZYSZYCHA,KAROLINA;卡羅利納州Martynowska;Trojanowski,Jakub(2017-03-14)。“您會在2015年引起電擊嗎?.社會心理和人格科學.8(8):927–933。doi10.1177/1948550617693060.ISSN 1948-5506.S2CID 151693074.
  7. ^一個bVygotskiĭ,L。S。(1978)。社會上的思想:更高心理過程的發展。邁克爾·科爾。劍橋。ISBN 0-674-57628-4.OCLC 3517053.
  8. ^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早期兒童保健研究網絡(2005年)。“從出生到三年級的貧困和兒童的認知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時間和發展時間”.兒童發展.76(4):795–810。doi10.1111/j.1467-8624.2005.00878.x.ISSN 0009-3920.PMID 16026497.
  9. ^迪克森,安德魯;Popli,Gurleen K.(2016)。“持續的貧困與兒童的認知發展:來自英國千年隊列研究的證據”.皇家統計學會雜誌,A系列(社會統計).179(2):535–558。doi10.1111/rssa.12128.ISSN 0964-1998.S2CID 119896727.
  10. ^Mougrabi-Large,Reham;週,鄭(2020),瑪雅克爾,謝麗爾;Bray,Melissa A.(編輯),“戰爭和創傷對學習和認知的影響:巴勒斯坦兒童的案例。”促進學校的思維身體健康: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干預措施。,華盛頓:美國心理學會,第387–403頁,doi10.1037/0000157-026ISBN 978-1-4338-3054-9S2CID 204352743,檢索2022-02-08
  11. ^一個b阿爾伯特(Albert),班杜拉(Bandura)(1977)。社會學習理論。新澤西州恩格爾伍德·懸崖(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ISBN 0-13-816744-3.OCLC 252299240.
  12. ^一個b班杜拉,阿爾伯特;羅斯,多蘿西婭;羅斯(Ross),希拉(Sheila A.)(1961)。“通過模仿侵略模型傳播侵略性”.異常和社會心理學雜誌.63(3):575–582。doi10.1037/H0045925.ISSN 0096-851X.PMID 13864605.
  13. ^一個b萊文(Robert V。);阿拉的諾倫扎安;菲爾布里克(Karen)(2001)。“幫助陌生人的跨文化差異”.跨文化心理學雜誌.32(5):543–560。doi10.1177/0022022101032005002.ISSN 0022-0221.S2CID 13157402.
  14. ^一個bDas,Kirti v。;瓊斯·哈雷爾(Jones-Harrell),卡拉(Carla);粉絲,yingling;拉馬斯瓦米(Anu);Orlove,本;Nisha Botchwey(2020-11-19)。“了解主觀幸福感:心理學和公共衛生的觀點”.公共衛生評論.41(1):25。doi10.1186/S40985-020-00142-5.ISSN 2107-6952.PMC 7678314.PMID 33292677.
  15. ^一個b托夫,威廉;Diener,Ed(2009),Diener,Ed(Ed。),“文化和主觀幸福”文化和福祉,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第1卷。38,第9–41頁,doi10.1007/978-90-481-2352-0_2ISBN 978-90-481-2351-3,檢索2022-02-06
  16. ^Gao,Shanshan;Corrigan,Patrick W。;秦,唱歌;Nieweglowski,Katherine(2019-03-04)。“比較中國和美國的心理健康決策”.心理健康雜誌.28(2):141–147。doi10.1080/09638237.2017.1417543.ISSN 0963-8237.PMID 29260922.S2CID 1772489.
  17. ^一個b奇爾科夫(Valery);瑞安,理查德·M。Kim,Youngmee;Kaplan,Ulas(2003)。“將自治與個人主義和獨立性區分開來:關於文化取向和福祉內在化的自決理論的觀點”.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4(1):97–110。doi10.1037/0022-3514.84.1.97.ISSN 1939-1315.PMID 12518973.
  18. ^Oishi,Shigehiro;Sullivan,Helen W.(2005)。“父母期望在文化和福祉中的中介作用”.個性雜誌.73(5):1267–1294。doi10.1111/j.1467-6494.2005.00349.x.ISSN 1467-6494.PMID 16138873.
  19. ^格羅斯曼,伊戈爾;卡拉薩瓦(Karasawa),瑪雅(Mayumi);Izumi,Satoko;Na,Jinkyung;Varnum,Michael E. W。;基塔亞馬,shinobu;Nisbett,Richard E.(2012)。“衰老與智慧:文化很重要”.心理科學.23(10):1059–1066。doi10.1177/0956797612446025.HDL11244/25191.ISSN 0956-7976.PMID 22933459.S2CID 4829751.
  20. ^戈麥斯,卡羅來納州;泰勒(Kimberly A)(2018)。“衝突解決策略中的文化差異:美國 - 墨西哥比較”.國際跨文化管理雜誌.18(1):33-51。doi10.1177/147059581777638.ISSN 1470-5958.S2CID 149071116.
  21. ^Mayberry,Maralee(1991)。衝突和社會決定論:教育的勞動.Citeseerx 10.1.1.962.1267.埃里克 ED330107.
  22. ^一個bColaguori,Claudio(2011)。權力與社會:社會科學中的關鍵問題。多倫多:約克大學。
  23. ^一個bcdCastiello,Umberto;Becchio,克里斯蒂娜;Zoia,Stefania;Nelini,克里斯蒂安;路易莎·薩托里(Sartori);勞拉(Laura)的布拉森(Blason);D'Ottavio,Giuseppina;Bulgheroni,瑪麗亞;加利斯,維托里奧(2010年10月7日)。“有線社會:人類互動的個體發育”.PLOS ONE.5(10):E13199。Bibcode2010 Ploso ... 513199c.doi10.1371/journal.pone.0013199.PMC 2951360.PMID 20949058.
  24. ^庫瓦斯,金伯利; Paulus,Markus(2016)。“動作鏡像的發展”.英國發育心理學雜誌.34(1):1-5。doi10.1111/bjdp.12138.PMC 4755321.PMID 26868662.
  25. ^一個bWarriner,Erin M。;Velikonja,Diana(2006)。“創傷性腦損傷後的精神病:神經行為和人格的變化”.當前的精神病學報告.8(1):73–80。doi10.1007/S11920-006-0083-2.ISSN 1523-3812.PMID 16513045.S2CID 28867143.
  26. ^“菲尼亞斯·蓋奇:出於所有原因的案例”神經心理學的經典病例,心理學出版社,第236–254頁,2004-08-02,doi10.4324/9780203304112-27ISBN 978-0-203-30411-2,檢索2022-02-06
  27. ^Harlow,John M.(1993)。“從鐵桿穿過頭部的通道中恢復”.精神病學史.4(14):274–281。doi10.1177/0957154x9300401407.HDL2027/UC1.31378008338595.ISSN 0957-154X.S2CID 143934336.
  28. ^O'Driscoll,K。;Leach,J.P。(1998-12-19)。"“不再蓋奇”:鐵桿穿過頭部”.BMJ.317(7174):1673–1674。doi10.1136/bmj.317.7174.1673a.ISSN 0959-8138.PMC 1114479.PMID 9857119.
  29. ^坎帕內拉(Campanella),法比奧(Fabio);蒂姆,蒂姆;ius,塔瑪拉;Fabbro,Franco;Skrap,Miran(2014-07-15)。“腦腫瘤位置對情緒和人格的影響:基於體素的病變 - 串擾映射研究對心理化過程的研究”..137(9):2532–2545。doi10.1093/腦/AWU183.ISSN 1460-2156.PMID 25027503.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