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ubandhu

Vasubandhu
Vasubandhu.JPG
甘達蘭和尚Yogacara哲學家Vasubandhu陳先生在中文插圖中。
職業和尚
聞名聯合創始人Yogacara哲學學校。

Vasubandhu繁體中文世親; ;拼音shìqīn;藏族:དབྱིག་གཉེན་WylieDbyig Gnyen佛羅里達州公元4到5世紀)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和尚和學者來自puruṣapura古印度, 現代白沙瓦巴基斯坦.[1][2]他是一位哲學家,寫了關於Abhidharma,從SarvastivadaSautrāntika學校。轉換為大海亞佛教,以及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阿桑加,他也是Yogacara學校。

Vasubandhu的Abhidharmakośakārikā(“關於Abhidharma國庫的評論”)在藏族和東亞佛教中廣泛使用,作為非瑪哈亞那阿比達爾馬哲學的主要來源。他的哲學詩歌作品闡明了印度Yogacara“僅外觀”的形而上學的標準(Vijñapti-Mātra),被描述為一種形式認識論唯心主義”,現象學[3]並靠近伊曼紐爾·康德先驗唯心主義.[4]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幾篇評論,有關邏輯,論證和奉獻詩歌的作品。

Vasubandhu是印度佛教哲學傳統中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在JōdoShinshū,他被認為第二個族長;在陳佛教,他是第21位族長。

生活和工作

出生在puruṣapura, 在裡面甘達拉區域古代印度次大陸,Vasubandhu是阿桑加,在建立瑜伽哲學的另一個關鍵人物。Vasubandhu的名字的意思是“豐富的親戚”。[5]他和阿桑加是“六個裝飾品”的成員[6]或六位關於佛陀教義的偉大評論員。他同時Chandragupta i,父親Samudragupta。該信息從暫時地將這一Vasubandhu置於公元4世紀。[7]Vasubandhu最早的傳記是由Paramärtha(499-569)翻譯成中文的。[8]

Vasubandhu最初與佛教徒一起研究Sarvastivada(也被稱為Vaibhāṣika,誰維持Mahavibhasa)在甘達拉(Gandhara)占主導地位的學校,後來搬到克什米爾與東正教薩瓦斯塔瓦達分支的負責人一起研究。[9]回到家後,他在Abhidharma上演講,並組成了Abhidharmakośakārikā(關於Abhidharma國庫的經文),Sarvastivada Abhidharma教義的經文蒸餾,這是對其組成的Dharmas(現象事件)中所有經驗因素的分析。然而,瓦蘇班杜(Vasubandhu)也開始質疑Sarvastivada orthodoxy一段時間,並與Sautantrika老師Manoratha一起學習。因此,他隨後繼續出版自己的經文自動攝影,批評Sarvastivada系統Sautrāntika觀點(也稱為dārṣtāntika)。[4]

後來據說他轉換為Mahayana在他兄弟的影響下的信念阿桑加,因此他撰寫了許多大量論文,尤其是在Yogacara學說和大海亞雜誌。在東亞佛教徒傳統一直是Vim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僅關於意識的二十節經文”,其評論(viṃśatikāvṛtti),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僅意識上的三十節經文”和“三個天性博覽會”(Trisvabhāvanirdeśa)。Vasubandhu還寫了一篇文章佛教詮釋學, 這正確的博覽會方式(vyākhyāyukti)。Vasubandhu因此成為主要的Mahayana大師,學者和辯論者,在Gupta King Vikramaditya面前競爭了Samkhya哲學家的著名人物(各種被確定為Chandragupta II[10]或者Skandagupta[11]阿約提亞,據說他已經獎勵了他300,000塊黃金。[12]Vasubandhu利用他從皇家贊助和辯論勝利的福利園藝和醫院賺錢的錢。

根據傳統帳戶,Vasubandhu在訪問時死亡尼泊爾在100歲。[13]

其他屬性作品

Vasubandhu是佛教論文的多產作者。歸因於Vasubandhu的其他作品包括:

  • pañcaskandhaprakaraṇa(解釋五個聚集體)
  • Karmasiddhiprakarana(“論文業力”)
  • vyākhyāyukti(“正確的博覽會方式”)
  • Vādavidhi(“辯論規則”)
  • catuhśataka-śāstra
  • Mahāyānaśatadharmāprakāśamukhaśāstra
  • AmitayusSutropadeśa(“關於Amitabha Sutra”)
  • 關於純土地[14]
  • vijnaptimatrata sastra(“僅意識論”)
  • mahāyānasaṃgrahabhāṣya(評論大車的摘要阿桑加
  • Dharmadharmatāvibhāgavṛtti(關於區分元素和現實的評論)
  • Madhyāntavibhāghāṣya(關於區分中間與極端的評論)
  •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bhāṣya(關於大型車話的裝飾品的評論)
  • Dasabhūmikabhāsya(關於十個階段
  • 評論aksayamatinirdesa-sutra
  • 評論鑽石經
  • 評論蓮花經[15][16]
  • Paramārthasaptati,批評Samkhya

兩個Vasubandhus理論

埃里希·弗勞瓦納(Erich Frauwallner),一位20世紀中期的佛教徒,試圖區分兩個Vasubandhus,一個是Yogācārin,另一個是Sautrāntika,但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匿名的人而不是寵愛的。Abhidharma-dīpa,對Abhidharmakośakārikā這清楚地將Vasubandhu確定為兩組著作的唯一作者。[17]根據丹·盧薩斯(Dan Lusthaus),“由於他的思想的發展和發展……在這些作品中非常明顯,詞彙和論證風格的相似性在文本中如此明顯,因此兩個Vasubandhus的理論幾乎沒有優點。”[18]關於這個問題的學術共識通常已經擺脫了弗勞瓦納的“兩作者”職位。[19][20]

哲學

Vasubandhu:伍德,186厘米高,大約1208,Kofukuji寺奈良日本

Abhidharma

Vasubandhu的abhidharma國庫的經文包含對所有75種佛法(現象事件)的描述,然後概述了整個Sarvastivada學說,包括“冥想實踐,宇宙學,感知理論,因果理論,原因和消除道德問題的原因和消除理論,重生理論以及質量佛陀。”[21]財政部及其評論還闡述了與SarvastivadaAbhidharma並從評論中的索塔特里卡(Sautantrika)角度批評了這些論點。主要論點包括對自我的廣泛批評(阿特曼Pudgala)以及對薩爾瓦斯瓦達(Sarvastivada)理論的批評佛法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個時期中”。在財政部,瓦蘇巴杜也反對創造者上帝伊什瓦拉)和反對Sarvastivada的理論Avijñaptirūpa(“未知的身體”或“無形的身體”)。

對自我的批評

瓦斯班杜(Vasubandhu)對自我的批評是對佛教徒的辯護阿納特曼學說,也是對佛教個人主義學校和印度對靈魂的看法。它旨在表現出自我或人的不現實,如五個Skandhas(堆,組成個人的聚集體)。Vasubandhu首先概述蘇格蘭學他的論點的動機,寫道,任何將自我視為具有獨立現實的觀點(例如,印度教觀點)都不是導電的涅rv.

然後,Vasubandhu從認知理由評估了自我的觀念(Pramana)。Vasubandhu指出,真實的是只有從洞察力(pratyakṣa)或推理(Anumāṇa)。感知允許人們直接觀察六個感官球。推論允許人們推斷出意義的存在器官。但是,除了不斷變化的感官觀念和感官領域的心理活動之外,沒有這種紮實的真實自我的推斷。[4]

Vasubandhu還認為,由於自我不是有效的,因此僅是慣例(prajñapti)和“概念構造”(parikalpita)。這個論點主要是反對佛教徒Pudgalavada持有一個“人”的看法的學校五個聚集體,但也有所不同,以說明個性的連續性。Vasubandhu認為這是不合邏輯的,對他來說,自我由不斷變化的感覺器官,感知印象,思想和心理過程組成。任何想像中的自我統一性都是錯誤的投影。

Vasubandhu還利用對意識流的分析來攻擊非限製印度教的觀點阿特曼。Vasubandhu表明,印度對自我作為“控制者”的看法是通過對精神事件的通量和混亂的分析以及所謂的自我無法以我們想要的任何方式控制我們的思想和思想的。如果自我確實是一個永恆的未引起的藥物,那麼它應該不受身體和心理原因的影響,而且似乎也很難解釋如何在思想之外獨立存在的這種力量與之互動。[4]Vasubandhu還回答了對佛教非自我觀點的幾種共同反對,例如業力如何在沒有自我的情況下運作以及究竟會發生重生。Vasubandhu指出了骨料/過程的因果關係,這些因素經歷了各種變化,導致未來的業力事件和重生。

動向

在Vasubandhu時代,時空哲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佛教哲學。這SarvāstivādinVasubandhu研究的傳統在三次(過去,現在,未來)中的佛法存在(現象事件)的存在。據說這是他們定義的理論立場,因此他們的名字Sarvāstivāda是梵語的“所有存在理論”。與此相反永恆主義者查看Sautrāntika,一個競爭對手的分支,持有“極端動向”的學說,一種形式介紹主義(只有現在的時刻)。

在裡面Abhidharmakośakārikā,Vasubandhu提出了Sarvāstivādin理論,然後在他的評論(Bhasya)中批評了這一理論,並主張了Sautrāntika的“動向”。他後來寫了業力 - 西迪·普拉卡拉(“建立業力的博覽會”)也闡述了瞬時觀點(kṣanikavāda)。Vasubandhu在這裡的觀點是,每個佛法僅在發出因果療效,然後自我毀滅的時刻出現,而經驗流是一系列因果關係。連續性和轉移的問題業力在後一文中通過“倉庫意識”的論述來解釋(ālayavijñāna),存儲業力種子(bīja)並倖免於難。

瑜伽理論

根據丹·盧薩斯(Dan Lusthaus)的說法,瓦蘇班杜(Vasubandhu)的主要思想是:[9]

  • “無論我們意識到,思考,經驗或概念化,除了意識之外,其他任何地方都無處不在。”
  • “不存在外部對象。”
  • “業力是集體的,意識是主體的。”
  • “所有經驗因素(佛法)都可以分類和分析。”
  • “佛教是一種從'污染和de污的意識流淨化的方法。'”
  • “每個人都有八種類型的意識,但是啟蒙(或覺醒)需要推翻他們的基礎,因此意識(Vijñaana)被“變成”不中介的認知(Jñaana)。”

僅外觀

Vasubandhu的主要Yogacara作品(Viṃśatikā和Triṃśikā)提出了“VijñapTimātra”的理論,該理論已被視為“僅表示”,“僅意識”和“外觀”和“唯一的外觀”。雖然一些學者(例如盧斯塔斯唯心主義如同康德或者喬治·伯克利.[22]

二十節經文首先說明:

在《大海亞哲學》中……[現實被視為僅是意識的……思維(citta),思想(魔法),意識(chit)和感知(pratyaksa)是同義詞。“思維”(CITTA)一詞在其含義中包括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唯一”一詞旨在否認任何意識的外部對象的存在。當然,我們認識到“心理表徵似乎與外部(非心理)對象相關;但這可能與視力障礙的人看到“頭髮,月亮和其他事物”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不在那裡。'”[4]

Vasubandhu在二十節中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夢想爭論,他用來表明心理表徵有可能出現受時空的限制。他以大規模幻覺(在佛教地獄)捍衛那些懷疑可以分享精神外觀的人。為了反對僅僅精神事件沒有因果療效的論點,他以一個例子為例夢遺。瓦蘇班杜然後轉向神學對物理理論的批評,例如佛教原子主義和印度教徒一元論,表明他的外表唯一的視野更多簡約理性。[4]

三十經還概述了Yogacara的理論八個意識以及如何通過啟蒙的階段克服每個人,將意識(Vijnana)變成未介導的認知(JNANA),通過清除“污染”和“污損”的意識流。關於佛性的論文通過提出的概念,在東亞佛教中具有極大的影響tathagatagarbha(佛性)。

三個本性和非偶性

三十經而且“三個天性博覽會”(Trisvabhavanirdesha)並不像二十節經文那樣,僅主張外觀,而是假設並使用它來解釋“三個天性”或“三種模式”的經驗本質。這些是捏造的性質(parikalpitasvabhāva),依賴(paratantrasvabhāva)和絕對(pariniṣpannasvabhāva)。捏造的性質是日常體驗和精神外觀的世界。依賴性是捏造性質產生的因果過程,而絕對性質是它們本身的事物,沒有主題對象的區別。

根據Vasubandhu的說法,絕對的現實本身(Dharmatā)是非雙重,以及感知者和感知者的感知二分法實際上是一種概念性的捏造。對於Vasubandhu來說,要說一件事是非雙重的,這既是概念上的非對齊,又不是偶的。[4]要說“我”的存在是從概念上將世界的因果變量分為自我,而另一個是錯誤的結構。同樣,要說一個觀察到的對象與觀察者分開也是要將虛假的概念歸咎於世界 - 僅感知。Vasubandhu使用魔術師的類比,該魔術師使用魔法咒語(依賴性,概念性結構)來製作一塊木頭(絕對,非偶性)看起來像大象(捏造的性質,二元性)。遭受苦難的生物的基本問題是,他們被幻想所欺騙,以為是真實的,自我和二元性存在的,真正的智慧正在通過這種幻想看到。[4]

邏輯

Vasubandhu做出了貢獻佛教邏輯並被認為是正式邏輯在裡面印度的邏輯 - 上學傳統。他對正式邏輯特別感興趣,以加強對傳統的貢獻辯證競爭性和辯論。 Anacker(2005:p。31)認為:

一種論證方法(vāda-vidhi)是瓦薩班杜(Vasabandhu)在任何程度上倖存下來的邏輯上唯一的工作。這是他已知的最早的論文。這更有趣,因為vāda-vidhi標誌著印度正式邏輯的曙光。標題“論證方法”表明,Vasabandhu對邏輯的關注主要是出於塑造正式無瑕論證的希望,因此是他對哲學辯論的興趣的結果。[23]

本文也為後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迪尼亞加Dharmakirti在邏輯領域。

作品

  • Abhidharma Kosha Bhashyam4卷,Vasubandhu,由Leo Pruden翻譯成英文(基於路易斯·德拉·瓦萊·普斯辛1988 - 90年的《亞洲人文譯本》,《亞洲人文譯本》。
  • L'Abhidharmakosa de Vasubandhu,Traduit etannotéPar路易斯·德拉·瓦萊·普斯辛,保羅·蓋特納(Paul Geuthner),巴黎,1923- 1931年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5卷第6卷互聯網檔案(PDF)
  • Stefan Anacker,Vasubandhu的七件作品Motilal Banarsidass,德里,1984年,1998年
  • Ernst Steinkellner和Xuezhu Li(eds),Vasubandhu的Pañcaskandhaka(Wien,Verlagderösterreichischen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2008年)(藏族自治區的梵文文本,4)。
  • Dharmitra,譯。Vasubandhu關於菩薩的論文Vow,Kalavinka出版社,2009年,ISBN978-1-935413-09-7

筆記

  1. ^托拉,費爾南多;Dragonetti,Carmen(2004)。作為意識:Yogācāra佛教哲學。Motilal Banarsidass Publ。p。55。ISBN 978-81-208-1967-2.根據傳統,Vasubandhu出生於Puruşapura,這是Gāndhāra的首都(西部巴基斯坦的現代白沙瓦)。
  2. ^Chattopadhyaya,Debi Prasad;恩斯特(Embree),萊斯特(Lester E);Mohanty,Jitendranath(1991-01-01)。現象學和印度哲學。紐約州新聞。 p。 262。ISBN 978-0-7914-9882-8.這所學校的主要創始人Asanga兄弟和Vasubandhu兄弟出生於Puruṣapura,今天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可能住在四世紀。
  3. ^Lusthaus,Dan(2002)。佛教現象學:對瑜伽哲學和ch'eng wei-shih lun的哲學研究。紐約,紐約:Routledge。
  4. ^一個bcdefghGold,Jonathan C.(2015)。 ““ Vasubandhu”“。在Zalta,Edward N.(ed。)。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
  5. ^Anacker,Stefan(2015)。佛教心理醫生Vasubandhu的七件作品.motilal banarsidass。 p。 13。ISBN 978-8120802032.
  6. ^“六個裝飾品-Rigpa Wiki”.
  7. ^佛法獎學金(2005年)。Yogacara理論 - 第一部分:背景歷史。資源:[1](訪問:2007年11月15日)
  8. ^Takakusu,J。,譯。 (1904)。Vasubandhu的生活由Paramartha,T'oung -pao 5,269-296
  9. ^一個bLusthaus,Dan;Vasubandhu
  10. ^Goyala,Śrīrāma(1992年8月1日)。重新評估古普塔歷史:用於S.R.戈亞。 Aditya Prakashan。 p。 123。ISBN 978-81-85179-78-0.
  11. ^Bakker,Hans T.(1984)。阿約提亞。格羅寧根大學印度研究所。p。31。OCLC 769116023.
  12. ^Anacker,Stefan(2015)。佛教心理醫生Vasubandhu的七件作品.motilal banarsidass。 p。 21。ISBN 978-8120802032.
  13. ^tsong-kha-pa blo-bzang-grags-pa;TSOṅ-KHA-PA(1991)。西藏的中心哲學:傑伊·廷·卡帕(Jey Tsong Khapa)真正口才的研究和翻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pp。44-。ISBN 0-691-02067-1.
  14. ^Matsumoto,David(2012)。“jōdoron淨:關於純土地的話語”.喬多·辛肖佛教的七個族長.
  15. ^Abbot,Terry Rae(1985)。Vasubandhu對Saddharmapundarika-Sutra的評論。(博士學位論文).加利福尼亞大學.
  16. ^Abbot,Terry(2013)。關於Lotus Sutra的評論,載於:Tsugunari Kubo;特里·雅培(Terry Abbott);Masao Ichishima;大衛·惠靈頓·查佩爾(David Wellington Chappell),tiantai蓮花文字。加利福尼亞伯克利:BukkyōDendōKyōkaiAmerica。第83–149頁。ISBN 9781886439450.
  17. ^Jaini,Padmanabh(1958)。“關於兩個Vasubandhus的理論”。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公告.21(1):48–53。doi10.1017/S0041977X00063217.Jstor 610489.S2CID 170974872.
  18. ^丹·盧薩斯(Dan Lusthaus)“什麼是和不是Yogacara。”.
  19. ^Anacker,Stefan(2005)。Vasubandhu的七件作品。德里:MLBD。第7-28頁。
  20. ^黃金,喬納森·C(2011年4月22日)。“ Vasubandhu”.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2012年冬季版)。斯坦福大學。
  21. ^Lusthaus,Vasubandhu
  22. ^巴特勒(Butler),肖恩(Sean,2011),“Yogācāra佛教中的理想主義”,《山頂評論:卷》。4:ISS。1,第6條。http://scholarworks.wmich.edu/hilltopreview/vol4/iss1/6
  23. ^Anacker,Stefan(2005,Rev.ed。)。Vasubandhu的七件作品:佛教心理醫生。印度德里:Motilal Banarsidass。(首次出版:1984;重印:1986,1994,1998;更正:2002;修訂:2005),第31頁

參考

  • David J. Kalupahana,佛教心理學原理,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奧爾巴尼,1987年,第173-192頁。
  • 弗朗西斯·H·庫克,僅關於意識的三文,Numata佛教翻譯與研究中心,伯克利,1999年,第371-383頁(“僅意識上的三十節經文”)和第385-408頁(“僅意識的二十節經文”)
  • 埃里希·弗勞瓦納(Erich Frauwallner),佛教的哲學,Motilal Banarsidass,德里,2010年[1956]。
  • Li Rongxi,Albert A. Dalia(2002)。偉大的僧侶和修女的生活,伯克利CA:Numata翻譯與研究中心
  • 蒂希nhat hanh底座的轉化(字幕)關於意識本質的五十節經文,視差出版社,伯克利,2001年;部分受Vasubandhu和他的啟發二十節經文三十經文字
  • Kochumuttom,Thomas(1982)。經驗的佛教學說:對瑜伽素瓦蘇班德的作品的新翻譯和解釋。德里:Motilal Banarsidass

外部鏈接